5天4200多萬元交易額 「一張膜」成陸國家級專精「小巨人」
陸5天完成4200多萬元交易額一張手機膜暢銷海內外啓示。(大陸央視)
新華每日電訊10日報導,近日閉幕的廣交會上,一則新聞引人關注:一家中國大陸手機膜企業在5天參展中,現場完成10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臺幣4200多萬元)交易額,來自更多國家的訂單已在路上。據指出,這家企業的鋼化膜產品佔全球市場30%比例,憑藉「一張膜」,已發展成爲大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一張好膜供全球。新華社調研發現,中國大陸的手機膜產品暢銷海內外,有的企業年產銷高達6億片;從裸眼3D膜到液態奈米膜,推陳出新的速度超乎想像,售價從十幾元到數百元不等。一些手機膜品類在各大電商平臺銷量數以百萬計,廣受海內外消費者的好評。
薄薄的手機膜,科技含量成色足。業內人士稱,研製一張手機膜往往需要20多道工序。以裸眼3D膜爲例,不僅集成了新型奈米光學材料等新材料,還囊括了裸眼3D技術等,透過一張膜就能呈現3D視覺。
集成高分子聚合材料創新的自修覆水凝膜,則像是給螢幕穿上一件緊身的「皮膚衣」,獨特的分子結構能夠增強緩衝能力以柔克剛,成爲「摔機黨」的福音。
從液態奈米膜、防藍光膜,到智慧變色膜、防偷窺膜,每一個功能背後,都需要先進材料、切割工藝等各項技術突破。一位企業負責人感慨,正是通過無數次推倒重來,將手機膜的厚度從0.4毫米、0.2毫米,一步步逼到0.1毫米的極限值。
把產品做好做精,關鍵靠企業創新作爲。手機膜的反覆運算升級,需要敏銳把握產業動向,發現不足之處,改進設計生產方式。每一個爆款產品,絕非由工廠技術和各種資源簡單堆砌,而是創新精神與市場環境動態融合的產物。
手機膜研製需要多少工序,就意味着涉及多少行業。有的手機膜產品輻射上下游企業達500多家。安徽太湖、湖南永州……一些地方依託產業集羣和專業化分工打造「膜都」。「一張膜」打開數百億元產值的市場空間,離不開手機產業牽引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