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陳賡帶烈士遺孤面見周恩來夫婦,調皮問道:你們看看他像誰?
1956年,陳賡大將帶着一個年輕人去中南海見周恩來夫婦,還開了個小玩笑,問了句:“你們看看他像誰?”這事聽起來挺有意思,但背後藏着一段特別感人的故事。這個年輕人是誰?陳賡爲什麼要帶他去見周恩來夫婦?
這個年輕人叫彭偉光,是革命烈士彭幹臣的兒子。彭幹臣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黃埔軍校一期畢業,跟陳賡、周恩來都是老戰友,可惜1934年在江西懷玉山犧牲了,當時才36歲。彭幹臣走後,他的家人就沒了消息。到了1956年,陳賡好不容易找到彭偉光,就把他帶到中南海,想讓周恩來夫婦見見他,看看這孩子長得像不像他爹。
彭偉光那時候在北京上學,陳賡聽說這個消息後特別激動。畢竟,他跟彭幹臣是過命的交情,看到老戰友的後代,心裡肯定不是滋味,又高興又感慨。所以他二話不說,帶着彭偉光就去了中南海。這事不光是老朋友之間的情誼,更是對烈士遺孤的一種責任感。
要說彭偉光爲什麼這麼受重視,還得從他爹彭幹臣講起。彭幹臣1900年出生在安徽英山,小時候就聰明得不行,記東西特別快,差不多是過目不忘。1910年代末,他考進安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那時候新思想開始傳進來,他也跟着接觸了不少新鮮玩意。
1921年,安慶那邊學生鬧運動,反對軍閥倪嗣沖,彭幹臣是骨幹之一。後來軍閥鎮壓,他跑到了上海,投靠了個叫李次山的律師。在上海,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1923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他考進黃埔軍校,成了第一期學員。他在這裡認識了陳賡、周恩來等人。
在黃埔軍校,彭幹臣跟陳賡關係特好。陳賡這人性格活潑,愛開玩笑,彭幹臣穩重踏實,倆人互補得很。周恩來當時是政治部主任,對彭幹臣的才華和人品也很欣賞。畢業後,彭幹臣留校當教官,還跟陳賡一起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東征。打仗的時候,他特別拼,有一次受了重傷,左手小拇指都被打斷了,但他硬是沒退下來。
不過,彭幹臣這人太優秀,也招了點麻煩。蔣介石看他不順眼,1925年還想找茬收拾他,說他在戰鬥中“臨陣退卻”,讓周恩來寫報告撤他的職。周恩來當然不幹,直接頂回去,說彭幹臣打仗多勇猛,蔣介石這纔沒轍。不過蔣介石這人小氣,也沒給彭幹臣啥獎勵,就這麼過去了。
1925年,彭幹臣被派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跟朱德、劉鼎他們一塊兒。1926年回國後,他投身北伐戰爭,當了葉挺獨立團的參謀長。攻打汀泗橋、賀勝橋、武昌城這些硬仗,他都衝在前頭,功勞不小。1927年南昌起義,他也參加了,可惜起義失敗,他跟部隊走散了,費了好大勁纔回到上海。
在上海,他認識了李次山的養女江鮮雲,兩人結了婚。婚後他繼續幹地下工作,幫周恩來搞上海工人起義。1932年,他被派到贛東北蘇區,當紅十軍團參謀長。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他所在的部隊改成北上抗日先遣隊,結果在江西懷玉山打仗時,他帶着隊伍突圍,沒能出來,就犧牲了。
彭幹臣這一輩子,36歲就沒了,但乾的事真不少。從學生運動到黃埔軍校,再到北伐、起義、長征,他一直在前線衝,算得上是個真英雄。他犧牲後,家裡人消息斷了,周恩來、陳賡他們找了好多年也沒下落。
到了1956年,陳賡已經是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了。那年他偶然聽說彭幹臣的兒子在北京上學,趕緊去學校找人。一看彭偉光的長相,跟彭幹臣太像了,陳賡眼淚都下來了。他心裡明白,這不光是老戰友的後代,更是革命精神的延續。
陳賡帶着彭偉光去中南海,其實是想讓周恩來夫婦也看看這個孩子。彭幹臣跟周恩來、陳賡都是黃埔出來的,感情深得很。周恩來當年還爲彭幹臣跟蔣介石硬剛過,這份情誼不是隨便說說的。陳賡問那句“你們看看他像誰”,其實心裡早有答案,就是想讓大家一起回憶回憶彭幹臣,順便給彭偉光一個歸屬感。
周恩來夫婦見到彭偉光,也特別感動。彭偉光長得跟彭幹臣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周恩來他們一看就知道這是老戰友的孩子。他們沒把他當外人,直接收養了,平時再忙也儘量照顧他。這不光是私人感情,更是共產黨人對烈士後代的那份責任。
在周恩來夫婦的照顧下,彭偉光慢慢長大了。他們不光給他生活上的關心,還教他做人的道理,讓他知道自己爹是怎麼爲國犧牲的。彭偉光也沒辜負這份期望,後來成了國家的有用人才,繼承了彭幹臣的遺志,爲社會做了不少貢獻。
1957年國慶節,陳賡還帶彭偉光上了天安門城樓看閱兵。毛澤東聽說他是彭幹臣的兒子,特意跟他握手,說彭幹臣是“北伐名將,紅軍的棟樑”。彭偉光聽了這話,心裡肯定特感動,下決心要像他爹一樣報國。
這故事聽着簡單,但細想想挺有嚼頭。陳賡找到彭偉光,帶着他去見周恩來夫婦,不光是老戰友之間的情誼,更是對革命烈士的一種尊重。彭幹臣犧牲後,家裡人沒了消息,共產黨人卻沒忘了他們,二十多年後還惦記着烈士的後代。這份情,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做到的。
再說周恩來夫婦收養彭偉光,也不是圖啥回報,就是覺得這是應該的。彭幹臣爲革命死了,他們得幫着把他的孩子養好,讓烈士的精神傳下去。這種事擱現在看,可能有點“老派”,但那時候的人就是這麼實在,沒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想法。
還有彭偉光自己,從小沒爹,媽媽也不知道在哪兒,但他沒自暴自棄,後來還能成才,靠的就是周恩來他們給的那份支持。這故事裡沒有啥驚天動地的大場面,就是一羣人用真心幹了點真事兒,可就是這份真,特別打動人。
這事兒放到中國革命的大背景裡看,其實挺有意思。彭幹臣那一代人,從黃埔軍校出來,跟着共產黨打天下,好多人都沒活到勝利那天。像他這樣犧牲的烈士多了去了,家裡人跟着受苦的也不少。陳賡、周恩來他們後來位子高了,但沒忘了這些老兄弟的後代,說明共產黨這幫人心裡是有數的,知道革命不是一個人的事兒,是幾代人接力幹出來的。
另外,彭偉光能成才,也說明教育這東西真重要。周恩來夫婦不光給他吃喝,還教他做人,讓他明白自己肩上的擔子。這不就是咱們常說的“傳承”嗎?革命精神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是得有人帶,有人學,一代代傳下去。
1956年陳賡帶彭偉光見周恩來夫婦,問那句“你們看看他像誰”,聽着像個玩笑,其實是個引子,引出了一段革命老夥計之間的深情厚誼,也引出了共產黨人對烈士後代的關懷。
彭幹臣用命換來的革命勝利,到了彭偉光這,變成了新的奮鬥。這不就是中國那幾十年走過來的縮影嗎?老一輩拼了命,新一輩接着幹,中間還有人搭把手,幫着把路走穩。這事兒接地氣,有內涵,值得我們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