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週年/朝野對立激化逼出大罷免 星火燎原的臺灣民主奇觀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喊出大罷免,逼得國民黨人仰馬翻。(圖/記者屠惠剛攝)

總統賴清德520執政將滿一週年,回顧這一年來的政治環境,朝小野大的局勢,讓立法院成爲主戰場,朝野對立加劇,甚至有股暴戾之氣;而國際局勢也千變萬化,中共解放軍軍演常態化,兩岸關係愈趨緊張。《ETtoday新聞雲》彙整了賴清德這內外交迫的一年,從國會、內閣、國防到兩岸,一次讓讀者瞭解,這一年到底發生了哪些事。

文/杜冠霖、鄭佩玟、陳家祥

賴清德總統執政的這一年,立法院朝野對立激化到前所未見的程度,重回最大黨的國民黨在壓抑8年之後,一掃過去溫良恭儉讓形象,在國會展開大反擊,但享受最大黨快感的同時,面對高度政治性爭議法案卻輕忽與社會對話的重要性,無法將不認同綠營的民氣援引成靠山。而表決都輸的民進黨,遂在黨團總召柯建銘的籌謀下,使出大罷免招數,雖然被批綠營是選輸要翻桌,初始也沒有被看好,但星星之火竟成燎原之勢,至今已演變成一場公民社會運動,不論罷免結果如何,都將深深影響臺灣政治發展。

第11屆立法院成立後,國民黨躍居國會第一大黨,立法院再度回到朝小野大局面。在嚐盡過去8年國會表決皆輸的苦楚後,國民黨誓言揚眉吐氣,從首會期的國會改革法案開始,一直到接下來的《財劃法》、《憲法訴訟法》、《選罷法》修法,最後再到總預算案的審查,國民黨與民衆黨聯手,一路輾壓民進黨。

但在讓民進黨政府知道「誰是老大」的同時,外界對於國民黨立委的仇恨值也不斷堆疊。藍白挾國會多數優勢,油門一路踩到底,卻忽略與社會對話的重要性,藍營薄弱的論述能力難以和思考靈活的綠營相比較,即便修法是要幫民衆爭取利益,但在綠營鋪天蓋地的操作下,仍難以搏得民衆的好感。

站在民進黨立場,與在野黨溝通無用,就算打了幾場架,仍是無法扭轉劣勢。不過在國會改革戰場上,藍白的沒收民主沒收討論,意外讓10萬青鳥集結在立法院外高聲怒吼。一度怨氣沸騰的青鳥差點要衝進立法院,重演太陽花事件 ,不過被綠營高層制止,但這一次的集結,也讓民進黨體認到民間高度動員的能耐,而這股力量,也成了點燃罷免案的火種,讓民進黨更有底氣去推動大罷免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北市罷藍委團體聯合送件記者會。(圖/記者林敬旻攝)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青鳥的遊行中,已有民衆自發性拿出看板給大家投票,希望罷免誰。當時,沒人想過罷免能真正成局,更多的是情緒性的宣泄。現實面來看,覆議案失利、表決不斷落敗,綠委們毫無反制能力、滿滿挫敗感縈繞在綠營,綠營支持者對現況的怨氣也越發難以壓抑。

國會改革法後續遭大法官會議解釋成部分違憲,藍白在這一局可說是以慘敗收場,但國民黨並沒有因此改變戰略,反而提出更多爭議法案,如憲法訴訟法、財劃法與選罷法修法,在幾度強渡關山下,國會朝野衝突越發對立。去年12月21日,總統賴清德便指出,立法院強行通過3項法案(指憲訴法、財劃法與選罷法修法),未經充分討論,無視民意,沒收民主國家權力分立的原則,更是悖離民主國家人民作主的真諦。但他強調,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未來希望一起匯聚更大的力量,守護民主臺灣。

這是賴清德首次談到民主紛爭要用更大民主來解決,但此時外界還無法領略到他真正的弦外之音。2025年元旦,賴清德發表元旦文告,再提民主紛爭要用更大民主來解決,而他本人也親解所謂更大民主是,人民纔是國家主人,而針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人民依法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人民可以展現當家作主的精神,這就是他說的更大的民主力量。

賴清德點出更大民主的作爲後,柯建銘於一月四日在立法院表示,針對國會的亂象,以目前民進黨立委席次已無法撼動藍白賣臺行爲,必須喚起民意才能救臺灣,除了立法院正副院長改選外,「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也一定要罷免掉」。這是柯建銘第一次喊出大罷免,但之後臉書貼出2篇長文,迴應的綠委卻是寥寥可數,甚至綠委王世堅認爲不應挑起這種仇恨式罷免。

▲總統賴清德喊出用更大民主解決民主紛爭。(圖/記者屠惠剛攝)

對於老柯揚言要罷免全部藍委,不少人私下認爲老柯是不是瘋了?因爲常理而言,要把全部藍委罷掉簡直是不可能任務。而藍營也表示正面迎戰,甚至不排除也要罷免綠委反制。只是柯建銘的登高一呼,卻也讓悶了大半年的綠營支持者開始自發性集結、招募志工,醞釀要罷免選區藍委。

直到一月底重頭戲總預算審查時,行政單位一反財劃法時未能及時提出版本的遲鈍狀態,一一點出藍委提案不合理處,包含消防頭盔案、公視案等,甚至砍光業務費,導致行政機關運作困難等等,執政黨針對幾項荒腔走板的提案快速攻防,受總預算刪減波及的民間單位也表達不滿,總預算案成了點燃大罷免潮戰火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此柯建銘也吹起了集結號角,農曆年前的一月二十四日,他發出「超甲級甲動」,要求全體黨團在休會後成立服務站,不分區及沒有藍委的選區,負責收全國各地罷免書,南北連線、全臺分進合擊。結果農曆過年時便可見各地罷團開始擺攤設置連署站,當時不乏各地連署站大排長龍的盛況,農曆年後,二月初數十個罷免團體也如期繳出了一階提議連署書,大罷免行動便如火如荼展開了。

這次運作大罷免的公民團體也展現出民團少見的紀律與配合度,拆解、分析遊戲規則,精準掌握時間、確保資料填寫不出錯;找來網紅、網路意見領袖、社會賢達,把流量、聲量變現成一張張連署書。

相較之下,國民黨籍民代仍不當回事,藍委王鴻薇對着鏡頭做鬼臉嗆聲「來罷免我啊!」、徐巧芯反嗆「你罷我一個、我罷你五個」都成爲罷團的免費柴火,各罷團幾乎一一緊迫盯人,最終35位泛藍立委過了一階提議門檻,而二階也有高達30位藍委達標。

反觀國民黨草草提出「以罷制罷」、「精準罷免」,但不願做苦工一步一腳印好好拚連署,只想抄捷徑,卻也因爲不合格連署、幽靈連署過多,全臺有連署罷綠委的黨部與區黨部都遭檢調搜索,甚至多位書記長與黨工被羈押。藍委翁曉玲在修選罷法時一席「警告罷免團體不要大抄特抄」的言論,事後回顧更是格外諷刺。本來仍與綠營、罷團叫陣的藍委也開始一一沉潛,避免再添仇恨值。

面對大罷免,國民黨一直質疑背後是民進黨中央在主導,但要同時催出全臺的罷免動能,單靠民進黨中央力量也難成事,畢竟綠營一開始也沒有想到罷免會成爲全民運動,所以只站在協助觀望的角色。因此真要說的話,這局面絕非綠營運籌帷幄的成果,而是藍營一路錯判情勢、精算失敗的結果。

新國會的國民黨有了武力,卻失了智力,輕忽總預算案的後座力,黨團一路強硬的態度彷彿帶領衆藍委上失智列車,殊不知社會輿論並非完全相挺,反被民進黨搬出「砍社福」、「砸體育」、「凍健保」論述渲染仇恨情緒,社會輿論就此定型,藍委再怎麼解釋也無力迴天。

另一方面,國民黨中央誤判情勢,先冷處理大罷免、一下又要以罷制罷,還拋出反廢死、反戒嚴公投計劃捆綁罷免案推升投票率,戰略主軸備受質疑,落入絕對劣勢後,讓黨內對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領導能力達到不滿高峰。

大罷免已從一階提議,走到了二階連署,只剩第三階段投票的最後一哩路。曾經柯建銘在接受訪問時被問到發起大罷免前是否與賴清德先談過?柯建銘迴應,「我難道要做這種大事,沒有跟總統、行政院長溝通?」老柯說,他們三人默契很夠,「怎麼設定議題都有橋段的.......我準備這一刻超過一甲子」。

不論最早起心動念大罷免的想法出自於誰,柯建銘老驥伏櫪的真正目的,就是爲了重洗朝小野大局面。一開始,政壇不少人認爲能罷免藍委要過二階門檻並非易事,但時移勢易,公民自主發起的羸弱火苗,若沒有藍營不斷增添火種,如何一路燒出熯天熾地之勢?「大罷免」這個在民主社會中前所未見的行動,能推進到如今的轟轟烈烈,絕非單一力量可以主導。如今這股勢已難以停下,最終第三階段的投票結果如何無人能知,但看得出,臺灣社會的公民力量已沛然莫之能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