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週年/賴清德狂打抗中保臺牌 催動仇中氛圍「豪賭」北京不戰

▲總統賴清德就職滿一週年。(圖/記者林敬旻攝)

總統賴清德520執政將滿一週年,回顧這一年來的政治環境,朝小野大的局勢,讓立法院成爲主戰場,朝野對立加劇,甚至有股暴戾之氣;而國際局勢也千變萬化,中共解放軍軍演常態化,兩岸關係愈趨緊張。《ETtoday新聞雲》彙整了賴清德這內外交迫的一年,從國會、內閣、國防到兩岸,一次讓讀者瞭解,這一年到底發生了哪些事。

記者鄭佩玟/臺北報導

美中對抗急遽升溫,全球地緣政治加速裂變,處在美中軍事、政治與經貿衝突最前緣的臺灣面臨歷史性抉擇,賴清德總統5月20日上任滿一週年,兩岸路線上由模糊走向清晰,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黃奎博接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時表示,賴清德以40%得票率當選總統,但民進黨卻未能取得國會過半席次,面臨「少數總統」挑戰,只能不斷打出「抗中保臺」牌強化綠營基本教義派的支持;他預期520的總統談話將進一步強化「戰略清晰」的主軸,「高談兩國論、兩岸互不隸屬肯定是基本的」。

賴總統在行政院長任內曾自陳是「務實臺獨工作者」,賴當選乃至就任後,華府與北京都密切關注賴的兩岸立場。雖然賴總統選前不斷強調會延續「蔡英文路線」,就職演說也延續蔡政府「四個堅持」政策,但有別於蔡英文八年前就職強調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賴總統「蔡規賴不隨」,反而強調「互不隸屬」。黃奎博表示,賴清德在兩岸路上早已走出自己的風格,相較於蔡英文剛上任總統時,比較喜歡暗着來,就算要符合民進黨路線,但也是在表面上往中間選民靠攏,「賴清德則完全不同,不斷凸顯『臺灣的國家認同』,盡顯態度上的強勢。」

黃奎博指出,賴清德上任以來,兩岸情勢與敵意螺旋升高,中共不斷對臺軍演,當然負有直接責任,但賴清德就職演說把中華民國憲法解釋成「新兩國論」,強化「兩國互不隸屬」的定位,賴政府也透過各項政策、執法和論述深化這樣的定位,如何不爲中共的強硬反制提供藉口?賴清德稱「不得已也不得不」將中國大陸定位爲境外敵對勢力,問題是,兩岸也曾有過和平繁榮的日子,如今人民只看見賴清德稱應避免中國「由演轉戰」,同時又強調臺灣應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爲兩岸開戰打預防針,民衆看不見賴清德願意承擔國家領導人的避戰責任。

針對賴清德日前表示,若真的擦槍走火變成全面性戰爭,也是中國有意爲之,黃奎博分析,此論述上已經提前框定兩岸發生戰爭「責任在北京」,因爲在賴清德眼中,兩岸和平僅能靠實力換取,沒有第二條路,因此目前賴清德政府強調的都是強化嚇阻力量,但這顯然不適合當下的環境,兩岸敵意螺旋升高,在務實的作法上,賴清德與其國安團隊應盱衡國際和平歷史,思考三管齊下的策略,亦即在強化嚇阻力量外,提升臺灣民主,維持兩岸制度化協商與交流,「川普不僅公開嘲笑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是糟糕的談判者,更將戰爭的責任歸咎於烏克蘭,難道賴清德忘了嗎?」

談到「賴政府17項對中作爲」被視爲對北京釋出清晰訊號,也有學者解讀爲「完全站隊美國」,黃奎博說,儘管兩岸互稱對方爲「敵對勢力」,但卻也不能百分之百確定雙方勢必走向衝突或戰爭,而賴清德就是在賭北京不會開戰。從實際政治利益的角度來看,「賴17條」重點不在真要對大陸採取軍事行動,而是爲了在臺灣社會內部製造高度的危機感與仇恨氛圍,好讓「抗中保臺」的論述不斷升溫。當前民進黨最主要的政治目標,便是在罷免與補選中力保執政優勢,根本出發點乃是爲贏得下一次選舉,而非真的要進行兩岸重大戰略轉向,「仇恨動員纔是他鞏固政權真正的手段」。

黃奎博認爲,賴清德試圖對兩岸關係與國家方向再定位,但他的論述邏輯矛盾、理論現實扞格,曾想藉川普關稅戰契機帶臺灣「脫中入北」的想法,而後發現情勢不對,又指「佈局全球當然包括大陸」,他讓兩岸關係走向「戰略清晰」,兩岸再無迴旋空間,但川普卻走回「戰略模糊」,不對保臺表態。

賴清德執政一年,兩岸緊張升高,難有回頭路,黃奎博預期,520的總統談話「高談兩國論、兩岸互不隸屬肯定是基本的」,轉爲溫和路線機率微乎其微,唯二能肯定的是這一年間沒有廢棄「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與不向中共軍演進行反擊;未來兩岸關係會走向更明確的對抗,還是仍有某種戰略模糊的空間?黃奎博則說,還是端看美國態度,假設今天美中關係和緩,有向賴清德下達指示,那麼賴清德可能就會聽從,或是發現走極端路線讓民調變低,就會試着調整論述,討好中間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