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風平後 臺海正起浪
(圖/新華社)
今年5月20日的就職週年演說,賴總統首次沒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共當局也沒有用軍事演習迴應。爲何如此,很多人猜測賴總統在美方壓力下有所改變。但到底美方如何影響賴總統,川普總統兩次把經貿問題和兩岸問題連在一起,的確讓人猜測美方暗示會將臺海問題納入貿易談判。相對於川普的一兩句話,近來美國智庫專家一系列討論臺海情勢的闡述,釋放的訊號就更爲清晰,而且和川普的發言還能相互呼應。
這一系列文章有兩篇較特殊,分別是2月底的〈臺灣執念〉(Taiwan Fixation),強調美國在東亞的利益不應該繫於保衛臺灣,以及5月中的〈川習見面正是其時〉(It’s time for Trump and Xi to meet),主張爲促成兩人見面,華府應更加遵守一中政策,調整對臺軍事協助,以換取北京放鬆在臺海軍事部署和放緩對臺軍演頻率。這兩篇和過去的主流觀點較爲不同,鼓吹美中在臺海問題尋求妥協。
進一步看,這兩篇文章的作者來自「國防優先」(Defense Priorities)、「並肩而立」(Stand Together)等較不爲人注意的智庫。事實上,這兩個智庫都是Charles Koch創辦,「國防優先」本爲倡導共和黨參議員Rand Paul的外交理念,而他是非川普派系。此外,Koch也是Cato Institute的共同創辦人,該機構有鮮明的反戰立場。由此來看,這兩篇文章可看作從反對向外用兵立論,且涵蓋共和黨內非川普派系的想法。
然而,〈臺灣執念〉一文發佈後,當時的候任國防部次長柯伯吉曾表達相同看法,是否反映共和黨內的普遍態度,值得觀察。
認爲臺灣不是美國核心利益的看法雖仍居少數,但來自重量級智庫的專家們則普遍對兩岸緊張不斷升高感到憂慮。比如有兩篇特別提到賴總統和蔡總統不同,而賴總統的兩岸論述加劇兩岸緊張。第1篇是5月初的〈川普應節制臺灣〉(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該文雖肯定賴總統加強國防的努力,但認爲賴總統的國家定位會增加戰爭風險,因此美國應加以節制。
第2篇是520當天發表的〈臺灣問題如走鋼絲〉,該文雖力主美國加強在臺海周邊軍事部署,但也提醒加強武裝可能被北京解讀爲挑釁,且有可能鼓舞臺北走向獨立。爲防止戰爭發生,華府應同時對北京保證不支持臺獨,並對臺灣領導人有悖於此的言行公開批評。
還有兩篇文章,除呼籲美國展現保臺決心,也間接提醒避免爲北京動武提供藉口。比如5月中的〈臺海戰爭風險日益升高〉一文,該文認爲北京已認定賴總統會鋌而走險,必須採取更多軍事威嚇方能制止。爲防止北京動武,川普政府應展現決心,並整合各方面政策,防止北京誤判。
至於新美國安全中心最近的報告,則對友盟國家援臺看法保守,認爲這要看臺灣是否奮力抵抗,以及美國是否展現強有力的干預意志。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雖爲臺灣政府資助研究,但把避免給予中共犯臺藉口的政治行動列爲兩項最優先行動之一。
今年5月20日堪稱賴政府上任以來,兩岸少有的風平浪靜,無論背後原因是臺美間穿梭外交、兩岸間傳話溝通,還是公開的政策辯論,這次經驗提供可貴的啓發:賴總統不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身分依然存在。中共當局不用大規模軍演,臺灣也可能修正兩岸政策,拉近雙方距離。即使川普不可測,美國依然可以扮演某種穩定器的角色。至於這次的和平動能會延續多長,則有待時間證明。(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