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男氣喘命危接葉克膜搶救 醫揭「電視劇」用藥迷思
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及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公佈全國10家醫院氣喘病人治療與控制普查報告,結果顯示,合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的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急診及住院的使用與發生率,明顯高於接受抗發炎治療的病人,凸顯控制氣喘應從抗發炎治療着手的重要性。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景隆(左起)、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衛福部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曾桂琴。記者沈能元/攝影
時序進入5月,梅雨季節到來,正值天氣轉變、沙塵暴等因素,又到氣喘容易發作的季節。一名50歲男性有氣喘病史,換季或氣候改變就容易發作,平時使用緩解型吸入劑,不舒服就吸一口,但某天卻緊急送醫,因呼吸困難插管使用呼吸器進入加護病房,診斷爲嚴重氣喘,最後甚至命危使用葉克膜搶救。醫師表示,控制氣喘關鍵是控制發炎,並非學「電視劇」,吸一口就會好。
氣喘是呼吸道慢性發炎疾病,臨牀症狀爲反覆咳嗽,嚴重時會感覺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吸不到空氣。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景隆說,嚴重氣喘盛行率約佔整體氣喘5%,推估國內嚴重氣喘患者約近10萬人,這羣患者控制困難、惡化與住院機率高。
劉景隆指出,該名男子有氣喘病史,也曾反覆到醫院就醫,但未好好控制,平時就到藥局購買緩解型的吸入劑使用,男子住院後,家人從家中、車上共找出5支吸入劑,但病情仍控制不佳,最後發生嚴重氣喘危急生命,所幸,經搶救救回一命,後續再以生物製劑控制病情。
劉景隆說,許多氣喘患者喜歡自行購買緩解型吸入劑使用,但這樣相當危險,門診中,另有一名35歲上班族女性,從小有氣喘病史,只要換季或氣候改變就發作,同樣經常使用緩解型吸入劑,一年使用超過3支,但某個深夜,她突然喘到吸不到空氣,緊急至急診就醫。
每年5月6日是世界氣喘日,今年主題是「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及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公佈全國10家醫院氣喘病人治療與控制普查報告,針對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氣喘患者共600名,其中大部分爲中重症患者,結果顯示,合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的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急診及住院的使用與發生率,明顯高於接受抗發炎治療的病人;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的病人,同時口服類固醇使用率也高出接受抗發炎治療病人近3倍。
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說,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是用於急救,以暫時擴張支氣管,但真正控制氣喘須以抗發炎爲核心,從源頭控制,降低急診與住院等醫療負擔。此調查結果也與2025年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最新治療指引相同,抗發炎治療纔是控制氣喘的根本之道。
陳育民說,氣喘需透過強化病人用藥依從性與精準治療,纔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改善肺功能,並防止中度患者進展爲重症。因此,以抗發炎爲核心治療策略,減少對短效緩解藥的依賴,不僅能穩定病情,更能降低碳排放。病人應落實規律回診與正確用藥,讓氣喘不再反覆發作。
劉景隆說,根據國際嚴重氣喘登錄計劃(ISAR)統計,臺灣嚴重型氣喘病人每年平均急性發作次數高達1.41次,有21.86%病人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皆高於亞洲其他國家,但生物製劑使用率爲34.11%,低於全球平均的48.76%。依國際指引建議,嚴重型氣喘治療應考慮生物製劑,可針對發炎因子精準控制,原因是傳統口服類固醇若長期使用,則可能有骨質疏鬆、胃潰瘍甚至感染病菌的健康風險,應評估降低使用。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說,民國90年起,透過「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P4P)方案」的論質計酬機制,提供以病人爲中心的連續性照護,113年已有745家院所參與,照護14.6萬人,把病人照顧更好,降低反覆用藥。近3年氣喘再入院率持續下降至約2.2%,未來將持續精進,確保氣喘病人獲得完整照護,提升照護能力及生活品質。
龐一鳴指出,目前治療氣喘已有生物製劑問世,往後生物相似性藥品會愈來愈多,治療選擇也會愈來愈多,但使用生物製劑、免抑制劑是高深的學問,患者須尋求專科醫師進行診斷及處方。他說,自己也有過敏體質,季節交替、沙塵暴等季節常有咳嗽等症狀,提醒氣喘病史患者於氣候轉變、空污時應戴口罩,避免病情惡化。
此外,國健署長期推動氣喘識能教育,透過「咻、閉、久、哇」四字口訣協助民衆辨識氣喘徵兆,分別代表,咳嗽咻咻叫、胸口閉緊感、久咳不愈、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國健署指出,將持續推廣自我篩檢與正確用藥觀念,協助病人早期發現與治療氣喘。
▪ 手機報稅超簡單!4步驟輕鬆搞定 一圖看節稅秘訣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