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人登貓嶼淨灘 給燕鷗一個乾淨的家
澎湖花嶼國小,7日動員全校師生與關懷環境生態的民衆50人登上貓嶼淨灘,協力清除37大袋海漂垃圾。(花嶼國小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澎湖花嶼國小,7日動員全校師生與關懷環境生態的民衆50人登上貓嶼最西側之海蝕平臺淨灘。(花嶼國小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澎湖花嶼國小的貓嶼淨灘活動,自2020年之後,成了花嶼國小最重要且具有特色的環境教育活動。(花嶼國小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臺灣最西的澎湖花嶼國小,7日動員全校師生與關懷環境生態的民衆50人,登上臺灣第一座野生動物保護區~貓嶼最西側之海蝕平臺淨灘,清理掉37袋大黑色垃圾袋海廢,終於把貓嶼海蝕拱門前堆積的海漂保特瓶,在今年清理完畢。也讓主辦的花嶼國小教導主任黃國揚鬆了一口氣說:「保特瓶終於撿完了。」
三年來一直跟着參與貓嶼淨灘的他校教師也感動的分享說,第一次淨灘時,進行三個小時,保特瓶還是堆的跟半個人高,淨的有點無奈;但7日總算看到腳下的寶特瓶都不見了,真是令人感動。
貓嶼地貌挺拔聳立海上,爲澎湖島羣最高之島嶼,陡峭多變的海岸地形,成了燕鷗繁殖棲息的最佳環境,因此,早期就有「海鳥聖地」的稱號,是亞洲最大的玄燕鷗繁殖地區,也是白眉燕鷗、鳳頭燕鷗與蒼燕鷗的繁殖區,每年都有上萬只燕鷗趕在夏日前來繁殖活動。
澎湖縣政府於1991年將大、小貓嶼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爲貓嶼海鳥保護區,爲臺灣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除陸域面積約10公頃之外,保護區包括陸地向外延伸100公尺的海域部分,總面積達36.2公頃,嚴禁任意登島。
然而,每年的東北季風,讓海漂物隨着海流,堆積於貓嶼島上,形成地貌景觀之扞格,長期堆積與風力作用,亦可能影響部份燕鷗的繁殖棲地。
花嶼國小爲了推動環境保護之觀念及維護海洋海域之環境清潔,讓燕鷗有個乾淨無害的環境,結合參與生態美學學校、城鄉共學學校及環境生態保育團體,於貓嶼島海鳥生態保護區北方海蝕平臺四周,進行海灘之淨灘活動。
在2023年疫情解封后,先是與合橫國小,隔(2024)年與臺北市西湖國小辦理海洋教育推廣暨淨灘活動。今年再與澎湖野鳥學會、澎湖環保學會、自然學友之家和澎湖原住民關懷協會一起參與淨灘活動,尤其藉助原住民熱情與矯健的行動力,讓活動更能順利進行。
花嶼國小指出,自2020年之後,貓嶼淨灘活動成了花嶼國小最重要且具有特色的環境教育活動。這個具有燕鷗生態、海洋環境、玄武岩地景、環保保護、戶外冒險活動於一體的活動,每次一提出計劃到覈定,不到二個星期就可以召集到足夠的人員參與,今年也不例外,只是原訂7月中辦理,但由於氣候因素,延了二次,到了9月7日才得以完成此次的貓嶼淨灘活動。
黃國揚說,貓嶼由於是無人島,從登島淨灘到搬運垃圾及人員的上下船,都是一項極具挑戰與冒險的活動,每次都須靠很多人的共同協作才能完成。昨天,貓嶼淨灘的第一目標─清保特瓶雖大致完成,但仍有保麗龍碎塊分佈散落,雖然不致於影響燕鷗的繁殖,但這些垃圾在海鳥生態保護區中出現,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未來將與環保研究團體結合,來處理仍存在的保麗龍。
花嶼國小校長許慧晶校長表示,塑膠製品被人類大量濫用,海洋的塑膠微粒危害到海洋生物,沿岸上的海飄垃圾影響景觀。最根本就是需要大家從源頭做起,垃圾減量,塑膠減量,並落實綠色生活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