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畝種植園“去白”復綠

原標題:50畝種植園“去白”復綠

5個月前,土地上散佈着農膜碎片、大棚零配件;現在,成片的水稻綠浪翻涌,生機勃勃。江蘇省太倉市某鎮的50畝種植園復綠,源於檢察機關辦理的一起公益訴訟檢察監督案件。

今年2月,太倉市檢察院檢察官走訪發現,某鎮種植園拆遷後,廢棄的農膜沒有及時回收,散佈在田間地頭、路旁溝渠中。這些“白色污染”難以自然降解,長期堆積不僅影響村容村貌,還會導致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土地復耕和農產品質量。

對此,該院第一時間開展監督。檢察官運用無人機等手段調查取證,並走訪相關行政機關與屬地政府。經過初步溝通,檢察官明確涉案種植園爲永久基本農田,需要儘快清理,防止污染加劇。3月19日,該院向相關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

由於涉案地塊面積較大,且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在籌集清理資金等方面存在困難,該院邀請“益心爲公”志願者、相關行政機關負責人、屬地政府工作人員先後開展3次專題座談,溝通協調資金籌集、人員調配等問題,最終確定整改方案。在相關行政機關組織協調下,屬地政府在2個月內共計投入20餘萬元、組織200餘人次對種植園進行農膜清理和土地平整,累計清理廢棄物0.8噸。收到相關行政機關回覆函後,該院邀請“益心爲公”志願者共同前往種植園,實地驗收整改情況,確認“白色污染”已經全部清除,土地達到復耕要求。6月20日,在屬地政府組織下,5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水稻。

“益心爲公”志願者、農民企業家楊國訓在參與驗收過程中,提出了完善農膜回收體系、把好質量關等建議。就此,該院主動與相關行政機關會商,推動完善太倉市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建立廢舊農膜集散中心1個、回收網點6個,形成覆蓋全市的多點回收、統一處置、全量利用(全部回收利用)體系。

此外,該院聯合相關行政機關摸排太倉市農膜使用和回收情況,相關行政機關對部分網點回收廢舊農膜臺賬登記的不規範行爲進行督促。該院還與相關行政機關就強化信息共享、線索移送達成共識,確保長效常治。

另據瞭解,相關行政機關近期聯合蘇州科技大學啓動了農膜減量替代專項行動,創新設置多組對照試驗,研究不同地區、不同作物最適用的可降解農膜,爲農田尋找更加環保的“外衣”,從源頭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盧志堅 沈詠春 楚昆)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