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塊錢扶牆出的呷哺倒下去,59塊9的海底撈能支棱起來嗎?

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

長沙招商花園城負一層,新開張的“舉高高自助小火鍋”前每到週末就排起長隊。

店內環形的旋轉餐檯不緊不慢地轉動着,烏雞卷、午餐肉、蛋撻等上百種食材在燈光下泛着光澤,59.9元一位的定價牌就掛在顯眼處。

這個由海底撈孵化的新品牌,正以一人食自助模式,悄然叩擊小火鍋市場。

巧的是,曾經穩坐“小火鍋之王”寶座的呷哺呷哺,最近正被虧損和關店的消息纏得喘不過氣。

01

多地開業,有人吐槽衛生狀況不佳

這兩年,海底撈主品牌像踩了剎車,但背地裡,它把精力全花在了 “生二胎”上。

2024年8月起,海底撈啓動“紅石榴計劃”,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子品牌像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集團通過內部創業搞出焰請烤肉舖子、火焰官、小嗨火鍋等11個餐飲品牌,開了74家店。這麼算下來,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牌子冒頭。

看起來,這像是場“廣撒網,精捕魚”的遊戲。海底撈意圖很清楚:先把攤子鋪開,再從裡頭挑能打的“尖子生”。

只不過這場遊戲裡,總有些品牌註定是“陪跑員”,跑着跑着就沒了影。

比如海底撈很早就開始佈局的副牌囿吉山、U鼎冒菜、喬喬的粉等基本退出了大衆市場。

如今的“舉高高”,是海底撈最新的“試驗品”,目前在長沙、寧波、宜春各有一家門店。

與傳統海底撈不同,這裡沒有甩面表演,沒有美甲、擦鞋、生日歌等增值服務,也沒有寬敞的卡座和熱情周到的貼身招呼。

可架不住它“buff疊滿”,59.9元的定價踩着性價比的痛點,上百種菜品戳中選擇困難症,再加上海底撈的品牌光環加持,幾乎實現了“開業即火爆”的劇本。

大衆點評數據擺在那兒。長沙門店剛開業就衝進本地自助餐熱門榜第5,宜春市門店更猛,直接坐上榜首寶座。

食客們的評價成了最好的廣告,“火鍋界的蜜雪冰城”、“菜品多到像在逛美食超市”。這些標籤在社交平臺上飛,硬是把一家小火鍋店炒成了網紅打卡點。

不過,在大量好評中,也夾雜着不少負面評價。以長沙的門店爲例,就有不少消費者吐槽。

有的反映衛生狀況堪憂,稱菜裡發現了蒼蠅。

提到店裡乾淨得碗都沒幾個,肉有腥味,就連炸雞也是涼的。

有的抱怨菜品多爲半成品或凍品,甚至冰都沒化就直接端上桌。

還有人覺得口味不佳。

而有網友在 “舉高高”的官方賬號上諮詢加盟事宜,得到的回覆是該品牌採用直營模式。而除了已開業的三家店外,武漢、張家港等地也已有相關門店在籌備或規劃中。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 “舉高高”風風火火擴張時,另一家靠小火鍋發家的呷哺呷哺,正陷在關店虧損的泥潭裡掙扎。

02

“小火鍋”之王一年關店219家

呷哺呷哺當年能在火鍋江湖殺出重圍,全靠賀光啓精準踩中了市場的 “命門”。

1998年,賀光啓在北京掛出 “呷哺呷哺”的招牌,轉年便在西單明珠商場開出第一家門店。彼時沒人能想到,這個名字拗口的小火鍋店,日後會火成“連鎖火鍋第一股”。

2003年非典來襲,北京七成餐館閉門歇業,呷哺呷哺卻憑 “一人一鍋”的模式擊中消費者對衛生安全的焦慮,意外站在了風口。

賀光啓堅持營業,還砸下 1萬元在交通廣播打出 “今天你呷哺了嗎?”的廣告,這波操作直接把顧客往店裡引,創下單日 2萬人排隊、翻檯 11次的紀錄。

非典過後,呷哺呷哺憑着 “一人食”的獨特定位和實在價格,成了消費者的心頭好,門店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2008年,英聯投資注入 5000萬美元,爲其裝上擴張的 “火箭筒”;2010年進軍上海,隨後在全國城市鋪開棋局;2014年 12月 17日,呷哺呷哺在香港聯交所敲鐘,成爲名副其實的 “連鎖火鍋第一股”。

2010年前後,呷哺呷哺活像都市白領的 “移動食堂”:人均 50元能吃到扶牆出,標準化運營讓每家店味道穩定。2016年時,單店年營收突破 500萬,翻檯率高達 3.6倍.

可 “消費升級”的風一吹,呷哺呷哺開始對自身定位犯起迷糊,拼命往高端陣營擠。

很快,公司便跌進了虧損的泥潭。

8月 4日最新公告顯示,呷哺呷哺2025年上半年預計虧損 0.8億至 1億元,而這早已不是它第一次 “報虧”。

自 2021年起,它便深陷虧損泥潭:當年虧損 2.93億元,次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 3.53億元;2023年稍緩,仍虧1.99億元,2024年又驟增至 3.98億元。

僅這四年,累計虧損已超 12億元,疊加 2025年上半年的虧損,五年間合計虧損約 13.26億元。

更令人唏噓的是,呷哺呷哺 2014年上市至 2020年,多年辛苦積累的淨利潤總和不過 19.44億元。

如今五年虧掉的錢,幾乎將過去的 “家底”啃噬殆盡。

市值的暴跌同樣觸目驚心。巔峰時期 294億港元的市值,如今僅剩8.69億港元,股價跌幅超97%,淪爲 “仙股”。

截至 2024年底,呷哺集團旗下仍有 957家門店,其中呷哺呷哺 760家、湊湊 197家。單看數字似乎家大業大,可掀開賬本,盡是藏不住的窟窿。

過去一年,公司新增 78家門店(含 65家呷哺呷哺、13家湊湊),擺出一副 “開疆拓土”的架勢。

然而關店速度遠比開店更猛,年報顯示,2024年219家門店應聲關閉,其中呷哺呷哺 138家、湊湊 73家,閉店數量幾乎是新開店的三倍。

財報中解釋,這些餐廳關閉的原因是大多數產生虧損,且不符合在呷哺呷哺推廣的“高性價比”模式的地區經營。

03

精準卡位,但前途難料

一邊是呷哺呷哺的 “節節敗退”,一邊是海底撈帶着 “舉高高”強勢入場。這種看似矛盾的選擇,背後藏着海底撈對市場趨勢的判斷與自身戰略的考量。

餐裡眼數據顯示,從火鍋消費價格區間來看,近年來呈現兩極增長、中間收縮的趨勢。2020-2024年期間,高、低價格帶兩端的佔比增幅持續增長,消費者要麼追求高端體驗,要麼更看重性價比,中間價位市場逐漸被擠壓。

這種趨勢讓小火鍋所在的平價賽道成爲香餑餑。

對海底撈而言,主品牌近年來的擴張已顯疲態。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 2024年末,海底撈全球餐廳總數爲 1368家(含自營 1355家、加盟 3家),較 2023年的 1374家略有減少,擴張步伐明顯放緩。

此時佈局小火鍋,既是對主品牌價格帶的補充,也是尋找新增長曲線的嘗試。

“舉高高” 59.9元的定價,精準覆蓋了對價格敏感但又追求品質的年輕羣體、上班族等,與海底撈主品形成差異化互補。

更關鍵的是,“舉高高”採用的輕資產模式,降低了海底撈的擴張風險。

與主品牌動輒數百平米的大店不同,“舉高高”門店多佈局在商場負一層或街邊鋪,面積通常在 100-200平米,租金成本大幅降低,而自助取餐模式減少了服務人員配置,降低了人力成本;食材以標準化凍品爲主,既保證了出品效率,又降低了損耗率。

這種 “小而美”的模式,讓海底撈得以用更低的成本快速鋪開市場,一旦跑通即可複製,甚至有望實現 “千店規模”的突破。

而小火鍋看起來似乎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鳳凰網《公司研究院》拿到的一份某品牌招商資料顯示,其宣稱淨利潤率 38%(除人工、水電、食材),一家60平方米的店鋪,月淨利潤能達2.85萬元。另一家品牌的加盟經理則表示,毛利率在50%左右。

不過,小火鍋市場並非一片坦途,諸多挑戰不容忽視。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價格戰頻發,平臺團購價格持續下探,2元鍋底、9塊 9牛肉等低價競爭手段屢見不鮮,嚴重擠壓了行業利潤空間。

尤其是肉品,網上不少人都在吐槽是合成肉,這對依賴品質口碑的海底撈而言,無疑是需要警惕的雷區。

此外,“舉高高” 目前暴露的衛生問題,也爲其擴張敲響了警鐘。在快速複製門店的過程中,如何保持品控與衛生標準,避免重蹈部分子品牌 “曇花一現”的覆轍,是海底撈必須解決的課題。畢竟,小火鍋市場的消費者可以爲性價比妥協服務,但絕難容忍食品安全問題。

呷哺呷哺的墜落與海底撈的入局,彷彿是小火鍋行業的一場 “新舊交替”。但市場的答案尚未揭曉:是海底撈能憑藉 “舉高高”再創輝煌,還是會陷入與呷哺呷哺相似的困境?這場關於小火鍋的博弈,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