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男童全麻拔牙死亡,官方通報:涉事醫生停崗

據央視新聞7月23日消息,湖南桂陽縣衛生健康局就“桂陽縣第一人民醫院發生一起就醫死亡病例”發佈情況通報:經初步覈查,徐某某(男,4歲)於7月20日早上8時15分因上頜乳前牙區(門牙區)齶側埋伏牙到桂陽縣第一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住院。經醫院綜合診斷,患兒埋伏牙位置較深,且患兒年齡較小配合度不高,手術難度大,經家屬同意後,於7月21日12時40分在全身麻醉下行上頜骨部分切除及上頜埋伏牙拔除術。

在實施麻醉過程中,患兒突發緊急情況,醫院專家團隊及時全力搶救,並緊急聯繫市級ICU專家到現場參與搶救。令人痛惜的是,雖經多方全力搶救,患兒仍於18時22分不幸死亡。

事件發生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迅速成立由衛健、公安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並邀請市級權威專家參與,依法依規、全面深入開展調查處理工作。目前,涉事醫院黨委已對相關醫務人員停崗處理並開展調查。

━━━━━

觀點:

4歲男童拔乳牙身亡,

悲劇何以發生?

據齊魯晚報報道,7月22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發佈視頻,稱其四歲侄子在桂陽縣第一人民醫院(總院)接受乳牙拔除手術時出現意外,最終不幸離世。對此,涉事醫院工作人員迴應稱正在處理。

據網友介紹,去世的是她弟弟的孩子,事發當日中午12時左右,孩子進入手術室,直至當日下午6時許,醫院纔將噩耗告知家屬。該網友在其多個視頻中追問,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是麻醉藥量的出錯?是操作流程的違規?還是醫生根本不具備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

誰能想到給孩子去醫院拔牙,竟丟了孩子的命。家屬的這些疑問同樣也是公衆關注所在,需要涉事醫院儘快給出答案。

一直以來,低齡兒童拔牙愁壞了不少家長。乳牙齲壞、多生牙等問題在學齡前兒童中比較常見,但部分孩子因恐懼或認知侷限,在牙椅上哭鬧掙扎的情況十分普遍,有時候不管家長和醫生使出什麼招數,只要孩子意識清醒,拔牙手術就無法順利完成。部分醫療機構爲了化解這道難題,將全麻技術引入兒童口腔治療領域。這種看似“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確實解決了孩子不配合、治療週期長等痛點。

市場需求催生服務,很多醫院因此爭相開設這個診療項目。比如某地多家三甲醫院的數據顯示,兒童全麻口腔手術預約已排至兩三個月後。一家年手術量200至300例的醫院,預約量可高達600例。除了公立醫院之外,民營醫療機構也紛紛跟進,有些民營醫院將全麻拔牙包裝爲“舒適化治療”的賣點,由此導致兒童全麻拔牙服務在多地呈現供不應求的趨勢。

但技術普及伴隨着風險,隨着這類手術量增加,由此導致的事故也相應增加。此前曾有西安7歲男童全麻拔牙後昏迷40余天的新聞曝出,再加上當前這起案例,均敲響了兒童全麻拔牙的安全警鐘。儘管麻醉意外整體發生率不算高,但兒童身體機能特殊,較成年人更容易出現不確定風險。尤其需要警惕,部分醫療機構爲追求經濟效益,可能存在放寬兒童全麻適應證、術前評估流於形式等問題。

強制給意識清醒的孩子治療牙病極難實施,全麻手術又存在諸多未知風險。爲了化解這對矛盾,中華口腔醫學會發布的《兒童口腔門診全身麻醉操作指南》明確指出,全麻適用於不配合治療的低齡兒童及複雜病例,但需嚴格排除禁忌證。問題在於,醫療機構是否真正踐行最小傷害原則,將全麻作爲最後手段而非常規選項。

對此,醫療機構首先應建立嚴格的准入制度,對開展全麻手術的機構資質、設備配置、人員能力進行動態監管。針對手術環節,要完善術前評估體系,除常規檢查外,增加對兒童過敏史、家族病史的篩查,避免“看似健康”的假象掩蓋潛在風險。

此外,醫療機構必須制定嚴密的應急預案,確保麻醉復甦室配備專業團隊和急救設備,確保術後觀察和應急處置成爲保障孩子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線。

儘管目前這起事件的已知信息較少,手術室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外人全然不知。但至少可以肯定,全麻決策的合理性存疑,搶救流程的信息透明度也存在問題。四歲的孩子因拔牙殞命,令人痛心,徹查該事件,還原每個操作細節,認真反思可能藏在細節中的紕漏,方能迴應好社會關切,也給家屬一個交代。

對於兒童全麻拔牙項目而言,醫療機構既要看到項目拓展帶來的機會,更要重視背後隱藏的風險與挑戰,條件不成熟不上項目,嚴控適應證,爲該項目築牢安全堤壩,才能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撰稿 / 羅志華(醫務工作者)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楊利

值班編輯 古麗 實習生 張婷

星標“新京報”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點擊“在看”,分享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