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億,孫正義投資的“代遛狗”破產了
你知道嗎?幫人遛狗也是一門生意。
美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APP名叫Wag,成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是最早將“寵物遛狗”服務平臺化的公司之一,其借鑑共享經濟理念,通過移動應用程序連接狗主人與遛狗員,並抽取佣金。
憑藉模式創新和早期用戶基礎,Wag曾備受資本青睞,2022年通過SPAC在納斯達克上市,估值曾高達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6億)。並獲得了包括軟銀和Battery Ventures在內的多家知名投資機構支持。其中,軟銀對Wag投資了3億美元的天價(約合人民幣21億)
靠着幫人遛狗都能拿到了46億的估值,有部分網友表示:“錢也太好賺了。”但是別急,這份生意也沒有那麼好賺,就在最近,46億的Wag破產了。
據悉,爲了生存,wag正在利用破產法院進行所謂的第11章程序重組。根據一份新聞稿,其業務線——包括臨時工遛狗和照看狗、寵物保險和獸醫工具“Furscription”——將繼續開放。如果法官批准Wag的重組計劃,它將使該公司從公開市場中轉入一家名爲Retriever的公司的私人手中。
在申請破產的同一天,Wag的首席財務官Alec Davidian提交了一份支持和解釋此舉的PDF。他寫道,“2020年3月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Wag月收入迅速下降”,並指出2022年至2024年的虧損爲6950萬美元。
損失並不是Wag唯一的問題。該公司曾在2022年上市時還清了債務,然而在一筆貸款協議中,它設定了Wag隨時需要擁有的手頭最低現金水平。Davidian寫道,今年,Wag跌破了這個數量。
此外,Wag也未能找到獲得更多資金的第三方交易,其債務義務將於8月到期,這意味着該公司正在“面臨嚴重的流動性危機”。因此,Wag選擇了破產程序,計劃取消2022年的債務。
孫正義投資的項目又一次到了破產的地步,當真讓人哭笑不得。
一個代遛狗平臺的倒下
根據官方發佈的資料,Wag成立於2015年,總部設在美國舊金山,是率先將“寵物遛狗”服務實現平臺化運營的寵物科技公司之一。
Wag的商業模式基於共享經濟理念,藉助移動技術搭建了一個連接寵物主人與周邊遛狗服務人員的平臺,並通過抽取交易佣金實現盈利。這種創新的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寵物服務模式,其運營方式與Uber極爲相似,主要體現在即時匹配、標準化服務以及雙向評價體系三大核心特點上。隨着業務的不斷拓展,Wag的服務範圍已經從最初的遛狗服務擴展到寵物寄養、健康護理、線上教育等多個領域,精準地滿足了新一代年輕寵物主人的需求。
從發展歷程來看,2016年,Wag在洛杉磯積累了超過一萬名忠實用戶;2017年,其業務拓展到全美25個主要城市;2018年,新增了寵物寄養和上門遛狗服務;2019年,Wag的業務覆蓋了美國50個州,成爲寵物主人在獸醫護理、訓練、健康管理等服務領域的首選按需平臺。
2021年,Wag平臺註冊的寵物數量超過500萬隻,寵物主人數量達到35萬,並且完成了對寵物保險平臺Petted的收購;2022年,註冊寵物主人數量突破45萬,同時收購了寵物藥品平臺Furmacy;2023年,Wag進一步收購了美國寵物食品企業DogFoodAdvisor,正式進軍寵物食品和零食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Wag通過與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的方式在納斯達克上市,估值高達6.5億美元,並獲得了軟銀和Battery Ventures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的支持。
今年5月,Wag公佈了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數據顯示,公司當季總營收爲1520萬美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2320萬美元下降了34.5%,營收減少了800萬美元。從業務構成來看,服務收入爲490萬美元(佔比32.2%)、健康業務收入爲920萬美元(佔比60.5%)、寵物食品及零食收入爲110萬美元(佔比7.3%),其中健康業務已經成爲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Wag在第一季度的淨虧損擴大至49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420萬美元的虧損額增加了16.7%。虧損擴大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場推廣費用的增加以及新業務線的研發投入。儘管如此,公司對全年的業績仍然保持樂觀預期,預計2025年總營收將達到8400萬至8800萬美元,如果能夠實現這一預期,將比2024年全年的營收增長約15%至20%。
在報告中,Wag的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表示,公司正在實施嚴格的成本管理、優化運營流程,並持續關注高回報項目,這充分體現了管理層對公司扭虧爲盈的信心。然而,事與願違,今年7月,Wag還是未能避免破產重組的命運。
需要指出的是,在此之前,Wag的股價已經暴跌了35%,並且收到了納斯達克的退市警告,其股票交易將於2025年7月30日暫停。
國際媒體對Wag的破產重組進行了深入分析,普遍認爲其商業模式存在結構性問題。主要問題在於,Wag的平臺高度依賴特定區域的市場環境——既要擁有高密度的寵物飼養羣體,又要確保用戶有較強的消費意願。這種雙重依賴使得服務的標準化變得極爲困難。
與此同時,高昂的獲客成本與有限的用戶留存率形成了惡性循環,營銷投入不斷增加,但用戶流失率也在上升。更重要的是,平臺的佣金收入受到行業競爭的限制,難以提高,即便達到規模經濟,也無法覆蓋運營成本,長期盈利模式始終未能成功建立。
進一步分析發現,Wag的困境還源於多種因素的疊加:
首先,疫情後消費習慣的改變對其核心業務造成了嚴重衝擊。居家辦公的常態化顯著降低了寵物主人對外部照護服務的需求,儘管市場有所復甦,但遛狗、寄養等“非必要服務”的恢復速度遠不及寵物食品和醫療等剛需領域。這種結構性變化使得以服務爲核心收入的Wag面臨持續的市場萎縮。
其次,公司的擴張策略過於激進。在主營業務尚未穩固的情況下,Wag就大舉進軍寵物保險、健康管理、電商等多個新興領域。這種多元化佈局不僅分散了管理層的精力,還導致了嚴重的資源錯配。
最直接的導火索出現在2025年初。由於違反了融資協議中的流動性條款,Wag的主要債權人Blue Torch Finance LLC停止了對其的貸款支持。儘管Retriever LLC緊急接手,但1630萬美元的到期債務違約最終引發了資金鍊危機,迫使公司啓動了破產重組程序。這一系列事件暴露了Wag在財務風險控制和現金流管理方面的嚴重缺陷。
孫正義3億美元打水漂
代遛服務,還有另一個響亮的名字:共享經濟。沒錯,就是孫正義被深深吸引的賽道,前有wework,後有Wag。
雖然Wag的損失遠不及Wework,但也算是個不小的打擊。2018年2月,軟銀願景基金向Wag投資了3億美元,同時軟銀的高級投資人 Ted Fike 也將加入董事會。投資完成後,軟銀持有Wag接近45%的股份。
彼時,美國寵物市場規模約爲700億美元,而且是一篇待發掘的藍海市場,所以這筆大額投資放在當時來看是非常合理的嘗試。
即便到了今天,寵物服務行業依然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城鎮養寵家庭的滲透率已經突破40%,其中三線城市的增長速度位居全國之首。“996”職場人羣和返鄉青年數量不斷增加,然而在出差或旅遊時,寵物的安置問題卻成爲了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在小紅書上,一位代遛平臺的創始人分享稱,其團隊提供包括代遛狗、上門餵養、寵物接送等在內的10項服務,每次收費在30到150元之間,節假日訂單量更是會激增300%。在最忙碌的時候,8名員工需要日夜不停地工作,春節期間的收入甚至能達到20萬元。
那麼,爲什麼Wag會陷入如今的困境呢?
除了自身資金鍊斷裂的問題,Wag面臨的破產重組困境,部分原因在於其競爭對手Rover Group的迅速崛起。作爲寵物服務行業的兩大巨頭之一,Rover正在不斷搶佔市場份額。這家成立於2011年的西雅圖企業,在創始人Aaron Easterly等人的帶領下,已經成爲行業的標杆企業。
2021年,Rover通過SPAC的方式成功上市,隨後在2024年被黑石集團以23億美元的估值私有化。目前,該平臺已經擁有460萬註冊寵物主人,業務覆蓋美國和歐洲的17個國家。
與Wag不同的是,Rover更加專注於“長期照護”服務模式,主要滿足那些因出差或旅行需要長時間寵物照料的用戶需求。其服務內容包括寄養、日託、上門照看等全方位解決方案。平臺通過服務抽成、會員訂閱、保險合作以及電商等多種渠道實現盈利,用戶留存率和復購率表現十分出色。
財務數據顯示,Rover的增長態勢十分強勁:2022年,其營收達到1.74億美元,同比增長58%,並且實現了2080萬美元的EBITDA盈利。從最初的13.5億美元估值到最終被私有化,Rover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堪稱亮點。
因此,Wag的破產更多是由於自身的問題,只能說孫正義這次又押錯了寶。
Wag的破產重組對美國寵物服務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標誌着整個行業進入了深度調整階段。作爲曾經與Rover齊名的頭部平臺,Wag的困境暴露出單純依賴撮合服務的商業模式在成本控制和用戶留存方面的脆弱性。這將促使其他同行企業重新審視自身的業務結構,加速向高附加值服務轉型。
從市場格局來看,Rover的領先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但同時也面臨着潛在的反壟斷監管風險。中小平臺可能會尋求差異化的生存空間。
這一事件也反映出後疫情時代寵物消費的結構性變化——基礎服務需求有所萎縮,而健康管理、智能硬件等延伸服務正在崛起。資本市場對寵物科技賽道的投資邏輯可能會發生轉變,更加註重盈利模式的可持續性,而不僅僅是規模擴張。
對於美國的4500萬寵物家庭來說,行業洗牌意味着服務選擇的集中化。短期內,他們可能會面臨價格上漲的問題,但從長期來看,這將推動服務的標準化和品質提升。
寵物賽道,一個意想不到的好生意
《2023-2024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城鎮寵物消費市場規模已達到2793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6年將攀升至3613億元人民幣。高盛最新研究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寵物數量將接近幼兒數量的兩倍。這些令人矚目的數據背後,反映出中國年輕人在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新選擇。
正如一些人戲言,“養寵物就像養孩子”,這種觀念催生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除了常見的寵物醫療、食品、洗護、美容等領域外,寵物經濟還延伸出寵物訓練、代遛代喂代養、高端寵物酒店、寵物遊樂園、寵物賓館、寵物攝影、寵物婚禮、寵物殯葬、寵物保險、寵物湯泉等多種多樣的服務。
因此,衆多投資人紛紛涌入這一領域。新瑞鵬寵物便是寵物賽道中最引人注目的超級獨角獸之一。其前身是瑞鵬寵物醫院,2018年從新三板退市,後來在高瓴資本的牽頭下重組爲新瑞鵬寵物,成爲中國規模最大的寵物醫院之一。
如今,新瑞鵬寵物已經吸引了衆多風險投資(VC)和私募股權(PE)機構的關注。2020年9月,其估值約爲300億元人民幣。2023年1月,新瑞鵬曾計劃赴美上市,但最近該計劃被暫時擱置。新瑞鵬表示,公司將繼續密切關注全球資本市場的動態,尋找更合適的時機重啓上市進程。
私募股權巨頭KKR也一直對寵物賽道情有獨鍾。它不僅收穫了乖寶寵物的IPO,還曾領投瑞辰寵物醫院集團——這是全國第三大寵物醫院連鎖企業,其背後還有“併購女王”劉曉丹執掌的晨壹投資。此外,KKR還在2021年完成了對新西蘭寵物食品公司天然寵物食品集團(K9母公司)的收購。
全球最大的消費基金L Catterton路威凱騰也積極參與其中。2022年,路威凱騰獨家投資了上海依蘊寵物用品有限公司,該公司旗下擁有中國高端寵物食品品牌伯納天純。這筆投資標誌着路威凱騰首次進軍中國寵物食品市場。一年後,路威凱騰又參與了高端寵糧品牌帕特的B輪融資。
從食品到用品再到醫療,寵物行業與母嬰賽道有許多相似之處。隨着獨居年輕人和孤獨老年人的增加,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寵物逐漸成爲千家萬戶的家庭成員,爲人們的情感提供了寄託。
儘管寵物行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但這並不意味着該領域不存在風險。
以2024年半年報爲例,A股寵物食品行業的領軍企業中寵股份指出,公司大部分主營業務收入依賴於境外市場。報告期內,境外銷售收入在主營業務收入中佔比依然較高,這使得公司面臨一定的海外市場拓展風險。
中寵股份進一步分析稱,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泰國、越南等新興經濟體逐漸融入國際市場競爭。儘管目前這些國家的寵物零食生產企業數量有限,但由於其人工成本較低,未來可能會對中國寵物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構成一定威脅,從而加劇公司產品出口的海外市場競爭風險。
與此同時,寵物食品行業還面臨着貿易摩擦帶來的挑戰。乖寶寵物在其2024年半年報中提到,美國是其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以來,美國通過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徵關稅來縮小貿易逆差。自2019年5月起,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寵物食品徵收25%的關稅,這使得乖寶寵物境內生產的產品對美出口的價格競爭力受到削弱。
2024年,多數國內寵物上市企業取得了較爲亮眼的業績,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海外業務的出色表現。然而,這也反映出其業績增長對海外業務的高度依賴。因此,即便在業績表現良好的情況下,許多國內寵物上市公司仍在持續關注海外經營風險。
爲了避免重蹈去年的覆轍,或減輕類似情況帶來的影響,對於國內寵物上市公司而言,除了在海外建立工廠或基地外,打造自有品牌產品和拓展國內市場業務也是必須面對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