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中國戰艦,將法國航母團團包圍,中方沒有動手,原因只有一個

法國4.2萬噸航母剛到南海,迎面就遇上了山東艦帶領的40艘中國戰艦,在這場對峙中,法方能夠“全身而退”,原因只有一個。

最近“存在感”不強的法國,突然跳出來鼓吹自家“戴高樂”號航母的戰鬥力,據法國媒體“海軍新聞”報道,法國航母帶隊進入南海,剛到呂宋海峽,就遇到了一支規模龐大的中國艦隊,法方聲稱,這支艦隊中不僅有山東艦航母,還有30到40艘戰艦,緊接着法方話鋒一轉,開始給自己臉上“貼金”,表示之所以沒發生“衝突”,全都是因爲法國的艦隊有着“強大的實力”。

法國艦隊威懾力大不如前

法國海軍“實力”不足,來南海挑釁找錯了對手

法方的這個說法,充滿了印度“贏學”的風格,其所說的場景,應該是指去年年末,法國海軍舉行的“克萊蒙梭-25”演習,該演習中,法國艦隊中除了1艘4.2萬噸的航母外,還有三艘護衛艦艇與一艘補給艦。

法方的“潛臺詞”,是暗示“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羣的“實力”,“震懾”到了中國艦隊,想以此宣傳法國海軍風采“不減當年”,但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首先,航母這麼大個目標,剛進呂宋海峽就被我們的艦隊“團團包圍”了,這說明這片海域是我們的主場,法國航母的一舉一動,從踏入這片海域的第一刻起,就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這不是法國威懾了我們,而是我們“掌握”了他們。

其次,法國航母想給自己“貼金”,也得看看自己有沒有那個實力,法國人引以爲傲的“戴高樂”號,那點噸位和技術水平,在當今世界頂級海軍力量面前,真不夠看。

山東艦剛剛完成了多場訓練任務

“戴高樂”號那“先天不足”的動力系統,讓它跑不快也缺乏升級潛力,嚇唬一下沒有航母的效果還湊合,來南海挑釁就屬實是高估自己了。

近年來,中國海軍新銳戰艦層出不窮,航母建設穩步推進,去年法國艦隊還在趕往亞太的路途中時,就先後收到了我國076新型兩棲攻擊艦下水、六代機亮相、福建艦航母海試的消息。

毫不客氣的說,在這種差距下,法國人還在幻想用一艘中型航母,“震懾”一個擁有強大區域拒止能力的大國,純屬自我感覺過於良好。

最後,按照法方的說法,我們的幾十艘艦艇前去圍觀,意味着我們有能力採取遠比“跟蹤監視”更激烈的行動,但我們沒有。

我們只是專業地、符合國際規則地伴航、觀察,這種高度的專業性和紀律性,恰恰體現了我們的自信和剋制。

法國人把這種剋制曲解爲“害怕”,要麼是戰略誤判到了可笑的地步,要麼就是故意往自己臉上貼金,給國內和盟友一個“交代”。

法國人只看到了中國艦隊,沒看到後方的轟炸機和火箭軍

法國海軍全身而退,得益於中方的剋制和包容

不難看出,法國航母沒惹出事,最大的功臣不是法國海軍的“強大威懾”,而是中國海軍基於實力和自信的“戰略剋制”與高度專業性。

我們清楚地知道法國海軍的斤兩,也清楚地知道維護地區穩定的大局更重要,沒必要跟一個遠道而來刷存在感的“過客”一般見識。

對於我們來說,南海的和平穩定纔是根本利益,也符合地區國家的共同願望,我們正在和東盟國家的合作進展順利,同時致力於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

法國作爲一個域外國家,不遠萬里派艘航母過來,本質上就是在美國鼓動下,配合菲方演的一出“域外撐腰”戲碼。

對這種明顯帶有挑釁意味、試圖攪渾水的行爲,我們揭露它、監視它、展示我們有能力掌控局面就足夠了。

主動升級衝突?那才正中美國下懷,把地區局勢搞亂,損害的是我們和周邊國家的關係與發展環境。

我們的剋制,是基於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大局的理性選擇,是基於自身戰略定力的體現,跟法國航母那點“實力”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諷刺的是,法國人可能還沉浸在“全球大國”的舊夢裡,但在印太這片廣袤複雜的海域,它的航母打擊羣充其量就是個“馬前卒”,是美國“印太戰略”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它既沒有改變地區力量平衡的實力,也沒有獨自應對複雜衝突的能力,它的“全身而退”,恰恰是因爲它還不夠格成爲引發重大沖突的“主角”,中國要回應,也是直接針對幕後操盤手和真正挑戰核心利益的行爲,這是中國戰略智慧和定力的體現,不會因爲法方而輕易改變。

法國的“西北風”兩棲艦是其爲數不多能拿得出手的戰艦

“4.2萬噸外交”已經過時,法方應該好自爲之

法國人學着美國搞所謂“噸位外交”,把“戴高樂”號此行稱爲“4.2萬噸外交”,這套邏輯,骨子裡還是19世紀“炮艦外交”的腐朽思維。

21世紀的國際關係,早就不再是誰的軍艦噸位大,誰就有理的時代了,影響力靠什麼?靠的是經濟深度融合,靠的是發展倡議的吸引力,靠的是爲地區提供實實在在的公共產品。

開着艘老舊的航母來晃一圈,就想“震懾”別人、提升影響力?這套在殖民時代或許管用,在今天只會顯得滑稽和不合時宜。

更何況,所謂“噸位外交”的前提,是你真有能壓服對手的噸位和實力,法國海軍能拿得出手的遠洋艦隊,只有一艘問題不少的航母和幾艘兩棲艦。

相比之下,中國穩步增長的海上力量,纔是維護自身利益和地區和平的堅實後盾,讓法國的“噸位外交”,更像是一場自費買票、觀衆寥寥、效果尷尬的“獨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