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大學生共同參與紅色文化傳承

昨天,2025年“‘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在中國電影博物館啓動,北京交通大學等7所新增高校參加授旗儀式。即日起至今年底,將陸續開展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志願行、園區行、書香行7個大類、26個項目的61項具體實踐活動,推動首都高校人才培養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雙向互動,面向大學生以文化人、以德樹人。這是北京市連續第三年實施該行動計劃,今年參與高校增至33所,民辦高校和職業院校也加入了進來。

講紅色故事、創文化精品、感非遺體驗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今年將開展的7個大類活動中,“信仰行”通過參加榜樣進校園講實踐、學生進基層宣講等活動,讓學子親身體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紅色行”包含“覺醒年代”研學行、“青春拍客秀”等項目,結合紅色故事我來講、紅色視頻我來拍、紅色展覽我來看,引導高校學生參與首都文化建設。“古都行”擬爲高校學生參與文物研究、現場考古、博物館研學搭建平臺。“文藝行”包括“戲聚高校佳作有約”——精品演出進高校、“感悟光影之美”——影博校園行等項目,引導高校師生參與全市精品創作、影視文化創作等重點工作,共同擦亮“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志願行”將組織引導高校師生積極參與黨和國家重大活動、大型賽會論壇和首都文化建設。“園區行”包含“導師助教進園區”“最美園區體驗行”“我爲園區獻一策”等活動。“書香行”則鼓勵學子參與體驗非遺技藝、走進實體書店、對話文化名家等活動。

首都文化新地標納入活動路線

“‘京’彩文化青春綻放”實施至第三年,今年參與高校增至33所,新增高校包括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北京農學院、北京科技職業大學,以及北京城市學院等民辦高校和職業院校,預計將覆蓋40萬大學生,將有更多首都學子參與進來。

相比往年,今年的項目內容也更爲豐富、形式更爲多樣。圍繞理論研究宣傳、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播、歷史文化活化與利用、文藝演出及創作、志願服務、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書香京城”建設等多個方面,今年增設“基層思政創新實踐”“考古發掘”“長城志願者”“文博心航”等創新活動,更好地滿足師生多元文化需求。活動策劃設計了更多參與感體驗感強、思想性藝術性兼具的形式,如增加影視文化展演、戲劇影視服裝秀、文化騎行、誠信拍客節目錄制等活動,並緊扣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的重要節點,策劃舉辦主題歌會等重點活動等。

今年還增加了更多參與體驗的文化新地標,如“生動實踐面對面”項目將北大二院舊址、亮馬河濱水空間、國家速滑館、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等熱門打卡點位納入活動路線。“文藝行”結對院團也由去年的9個文藝院團提升至13個,新增評劇院、雜技團、木偶劇院、河北梆子劇團,豐富文藝品類。

數字建模打造長城修繕的“北大方案”

“‘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實施兩年來,累計舉辦的2400餘場各類活動覆蓋高校學生數十萬人次,開創了文化育人新格局,打造了立德樹人的“北京樣板”,入選2023年度“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十件大事”。

僅過去一年,行動計劃就結集彙編學生理論成果、紅色文化研究文章300餘篇,出版《守常文庫》等一批著作,創意短視頻430餘部,中軸線相關文創設計400餘件,文化產業園區建議491條,《天之驕子》等一批結對創排的學生文藝作品在曹禺劇場、北京藝術中心上演。

在昨天的啓動儀式上,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寧琦介紹,該校“行走的思政課”將新生第一課開設在北大紅樓、北京中軸線等地,由專家教授帶隊、馬院博士隨隊,3000餘名新生實地調研“五史”主題主線。歷史學系、考古學院師生整建制投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古籍修復工作中,運用數字建模技術打造了長城“研究性修繕”工作等遺產保護的“北大方案”。暑假期間,學校還組織7支實踐團隊、200餘位師生奔赴平谷區,下鄉進行爲期28天的駐點實踐,共開展14次助農志願服務專項行動。文/本報記者雷嘉

·現場·

“電影中的大思政課”現場開講

“接訴即辦”體現了什麼樣的北京效率和北京精神?昨天的啓動儀式上,作爲本年度“文藝行”的重要內容,“光影看首都:電影中的‘大思政課’”第一講開講。紀錄電影《您的聲音》總導演徐潔勤、主演劉緩等主創團隊代表暢談幕後創作故事,爲33所高校學生代表上了一堂特別的思政課。

《您的聲音》是以接訴即辦爲主題的紀錄電影,近日剛面向全國公映。以北京“12345市民熱線”爲背景,聚焦世界超大城市治理的共性問題。“一年前的我還是一個‘接訴即辦’小白。從調研、拍攝、剪輯到成片,這一年來的創作經歷刷新了我對政府工作的認知。我們沉浸式地調研兩個多月,密集走訪100多位接訴即辦相關的一線工作人員羣衆。”徐潔勤分享說。影片主演劉緩也是北京12345市民熱線的一名熱線話務員,她表示,影片把她們這些基層工作者和市民連在了一起,上映後不少市民打來電話說“心疼我們,給我們點贊”。

除了電影主創團隊,在這堂“大思政課”上,一些師生代表也結合自身經歷,以不同視角解析“接訴即辦”蘊含的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將這堂課講深講透講活。北京建築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魏楚元講述的事例中,結合市民反映的衚衕環境不佳的問題,該校師生在天橋地區打造衚衕微花園、完成21處衚衕環境小微更新項目,“讓居民們收穫家門口的幸福。”這既是師生們發揮專業知識、投身“接訴即辦”,推進城市治理的一個縮影,也是該校“人民城市”大思政課的真實寫照。

文/本報記者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