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地震週年/花蓮人遇地震不往外跑? 採訪側記:去年起不一樣了…

爲了回顧403花蓮地震週年,聯合報記者王思慧(左)、林佳彣日前重返列爲紅單建築的馥邑京華社區。記者王燕華/攝影

花蓮大概是全臺灣地震最頻繁的地方了。曾有人說,如果地震一發生就往外跑,那一定不是花蓮人,顯現出花蓮人對於地震的「老神在在」。

但,去年4月3日這場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加上接連不斷的千次餘震,讓一切變得不一樣了;如今,就算規模3或4略有感覺的搖動,也讓不少老花蓮人感到心驚膽跳。

去年4月3日一早,長達98秒的劇烈晃動將我從睡夢中搖醒,「有地震!」窗外傳來此起彼落的呼喊聲,我也從牀上彈起來,赤腳奔到陽臺;地震上下的搖動還持續着,正思索着從二樓跳下去會不會受傷,突然聽到一聲尖叫,眼前的馬路上有機車被地震晃倒,車上一名年紀稍長的婦人掙扎着要起身,但地震太大根本站不起來,附近鄰居趕快去將她扶起。

和6年前0206地震發生時一樣,我的第一個想法是「搖得這麼大,一定有災情」,雖然休假,仍立即收拾採訪裝備往災區前進。

最早傳出的災情地點都在市區,花蓮同事王思慧前往倒塌的天王星大樓,我趕到相距不遠的北濱早餐店,當時住戶已經全數逃出。因爲天氣好熱,有人還穿着短袖睡衣褲,甚至打赤膊;路上很多大樓住戶跑出來,有些人還抱着幼兒,也有轎車被大樓震掉的磚頭砸毀。

看到這些景象,心裡已經有數了。到了北濱早餐店,我訪到屋主地震瞬間的驚恐狀況,立刻坐在路邊把稿子打完傳進報社;但評估早餐店人員均安,天王星大樓倒塌現場可能更需要採訪人手。

轉往天王星時,消防雲梯車已經趕到,升起長長吊臂逐層樓將住戶帶下來,此時一名中年男性住戶趕到,不停比手劃腳指往妻子的方位,指引雲梯車前往救人;還有一位小姐不只自己脫困,吊籃裡還帶着兩隻寵物狗,一獲救,急着打電話向家人報平安,從表情看得出心有餘悸,也慶幸自己和愛狗都能逃過一劫。

一邊採訪,一邊查看手機各羣組災情通報,還要隨時回報社災區狀況,居中聯繫時又擔心餘震不斷,不知道大樓會不會整個倒下來。中午過後,中橫、蘇花、太魯閣災情消息也陸續傳出,災情比想像的還要嚴重,傷亡一件接着一件,心情好沉重。

接下來好幾天,每天過着一早出門、到深夜纔回家的日子,每天睡不到幾個小時,這炎熱的4月天,即使過了一年,依然深刻印在我的腦海中。

「一年了,花蓮人還好嗎? 」爲了地震週年採訪,我和同事又回到北濱早餐店,倒塌的樓房因危險已經拆除,只剩一片空地。

屋主吳大哥告訴我,那一天倉惶逃生,什麼家當都來不及帶,他住了幾十年的家,是他出生的地方,年輕時在大公司當經理,收入很不錯,賺了一點錢幫助改建老家,兄弟兩個家庭10多口人都住在這裡,一夕之間被震倒,起家厝拆除成了空地,他正和同樣被拆除的鄰房屋主討論都更,「70幾歲還要白手起家」他沒有什麼怨言,反倒一再說「謝謝你們還記得我,還記得這些災民」。

採訪團隊也戴着安全帽來到市區的馥邑京華,這個有6棟150戶的集合式大樓,因爲已被震成危樓,貼上紅單,住戶全數撤離,外頭圍起圍籬,還在等待拆除。

走進馥邑京華,好幾面牆壁有大大的裂縫,窗框變形,地上四處是磁磚掉落的碎片,電梯間更是扭曲變形得讓人心驚,中庭好幾臺腳踏車四散一地。住戶倉惶撤離,它們等不到主人也只能兀自倒下;管理室滿地雜物倒的倒、碎的碎,一片狼籍,牆上有些泛黃的日曆停在4月3日這一天,彷彿和這棟大樓一樣停格了。

花蓮人純樸,災民不是隻想着靠政府幫忙,很多人都在努力生存,努力重新站起來。馥邑京華監委黃先生,與管委會的同伴一起努力,總算爭取到6棟全數拆除,談到往後走都更,侃侃而談的樣子,幾乎讓人以爲他是建築專業。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在妻子的服飾店裡幫忙,原本對於建物也是一竅不通,震後到處上課學習相關知識,只爲了大樓未來的重建。

地震對花蓮並不少見,但0403地震不只震損182棟建物,近2000戶受災,連同後續接踵而來的颱風,一次接着一次的重拳,重創花蓮觀光、交通。

對不少花蓮人來說,這一年確實不好過,但大家都還在努力,期待迎接隧道盡頭光亮的那一天。

聯合報臺北市記者林佳彣在403花蓮地震發生後,趕赴花蓮支援採訪,帳蓬下的發稿成了好多天的日常。圖/林佳彣提供

爲了回顧403花蓮地震週年,聯合報記者林佳彣(左)2月底深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直擊受災情況。記者王燕華/攝影

聯合報花蓮特派員王燕華在403地震當天趕到倒塌的天王星大樓採訪災情,之後幾天都守候在此掌握最新救災動態。圖/王燕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