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時“閃送” 中國空間站迎“最重”太空快遞
僅用了3小時,中國將新的太空包裹“閃送”到了距離地面400多公里的“天宮”空間站。
7月15日5時34分,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託舉下,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8時52分,天舟九號在太空上演“萬里穿針”,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將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送上太空。
“這是我國繼天舟七號、天舟八號任務後,第三次實施3小時交會對接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家黨蓉說,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在時間上優於傳統的6.5小時模式,相較於2小時模式,其相關係統的條件要求更寬鬆,增強了任務可靠性。此次任務圓滿完成,標誌着我國3小時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更趨成熟穩定。
“肚量”大了 裝載重量創新高
中國空間站工程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後,航天員長期駐留,還要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貨運飛船是“太空快遞員”,爲空間站提供所需物資。其中,天舟九號是該階段的第4艘飛船,肩負着爲神舟二十號和神舟二十一號乘組“送貨”的任務。
相較於以往的貨運飛船,天舟九號的“肚量”再創新高,裝載了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總重量約6.5噸,比天舟八號提升了約500公斤,成爲我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物資裝載重量最高的貨運飛船。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表示,天舟六號至天舟十一號貨運飛船爲同一批生產研製的改進型貨運飛船,載貨能力強、研製技術成熟。同批生產的“兄弟船”雖然外形相似、功能相近,但艙內設計了多種配置狀態,可根據任務需求、貨物運載數量等進行改造、調整。
自神舟十二號發射任務以來,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採取“發射1發、備份1發”的機制,確保地面始終有“候補”的“神舟”“神箭”隨時待命救援,爲航天員安全加上“雙保險”。如今,“太空快遞”也有了“雙保險”,空間站物資運輸應急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約8個月前,天舟八號發射時,天舟九號就已經完成了全部研製工作,並進入整船待命狀態——天舟貨運飛船不僅“肚量”大,反應速度也更快了。
“這是天舟系列貨運飛船首次具備3個月應急發射能力。”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專家說,天舟九號發射時,後續貨船也同樣具備任務備份的能力。“它們將一代代接力,爲空間站運營安全保駕護航。”
新增菜餚近30種 飛天艙外服“上新”
具體到此次任務,天舟九號向中國空間站運送的新一批補給,包括可支持3名航天員在軌生活9個月所需的物資,其中有兩套新一代飛天艙外服、鮮桃等190餘種航天食品等。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專家尹銳告訴記者,新的飛天艙外服,在建造階段艙外服飛行驗證基礎上,開展地面及在軌服裝數據積累與壽命評估,在軌壽命由“3年15次”提升爲“4年20次”。
中國空間站的太空健身房設備也將再次升級。專家稱,目前我國在軌力量鍛鍊主要由抗阻力鍛鍊裝置和拉力器組成,對抗重力肌羣起到了很好的防護鍛鍊效果。
核心肌羣是人體的動力鏈中心,是上下肢銜接的紐帶和運動發力的起點,是人體運動的“動力源”,它的穩定強健影響着身體運動的整體性和能力的表達效率。在太空中核心肌羣對維持工作及運動能力,着陸返回後恢復等有重要作用。
“此次任務將一套全新的核心肌肉鍛鍊裝置送往中國空間站。”專家表示,該裝置可開展恆定阻力的核心肌肉與上肢鍛鍊,能夠有效預防椎旁肌等深層肌羣萎縮,提高航天員返回後對重力環境的再適應能力。核心肌肉鍛鍊裝置與抗阻力鍛鍊裝置在軌組合使用,可實現對全身各主要肌羣更精準的防護,鍛鍊更加靈活便捷,進一步提高了航天員肌肉萎縮防護的全面性、有效性及智能化水平。
航天員在太空的飲食備受矚目。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專家劉微透露,此次任務進一步豐富了航天食品品種,新增菜餚類航天食品近30種,使得航天食品的總數達到了190餘種,飛行食譜週期由7天延長到了10天,提升了食品的口感,進一步滿足了航天員的飲食需求。
腦類器官芯片、核酸藥物“上天”了
當天,新一批空間科學實驗項目同步抵達“天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體單位——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研究員宮永生介紹,隨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向中國空間站上行了23項空間科學實驗項目,上行物資總重量776.5公斤,內容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等領域。
宮永生以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爲例:我國將利用問天艙生物技術實驗櫃開展基於器官芯片技術的空間環境對人體血腦屏障的影響研究、空間微重力環境對骨骼肌前體細胞遷移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以及微重力環境下核酸脂質納米載體生物學功能研究等科學實驗。
“這些將進一步深化對生物體生理病理的認知,爲人類健康保障提供基礎支持。”宮永生說。
其中器官芯片項目備受矚目。“這是率先將腦類器官芯片送入空間站,開展生命科學研究的一次科學實驗。”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說,航天員在太空中容易出現頭暈、睡眠障礙,甚至認知功能改變等症狀,但具體機制不清。這次試驗的目的是利用這種新型的腦類器官芯片,探究空間環境在細胞、組織、器官多層次對人體血腦屏障和腦功能的影響及潛在機理。
“通過這種腦類器官芯片長期在軌試驗,也可爲人類太空長期駐留生存和健康保障提供科學依據和應用價值。”秦建華說。
至於核酸脂質納米載體生物學功能研究,則是關注具有高效治療作用的核酸藥物。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甘勇說,如果把核酸藥物比喻成一粒已經能夠在地球上開出美麗花朵的“種子”,這項實驗就是將“種子”帶到太空中去“種植”,看它能不能正常生根發芽,能否開出更絢麗的花朵。
“要密切觀察這粒‘種子’周圍的‘土壤’和‘環境’——也就是同步研究微重力環境下的生理病理特徵的改變如何影響核酸藥物功能的發揮,探究其背後的規律,爲在太空及地面獲得更好的核酸藥物提供指導。”甘勇說。
本報北京7月15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