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遭漁網纏繞亡 保育類革龜標本於海科館展出
2022年一隻保育類的革龜在福隆海岸擱淺被人發現,全身都被廢棄的漁網割得遍體鱗傷,不幸傷重不治後,海保署委託海科館保存並製作標本,即日起在海科館展出。(國立海科館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2022年在新北市福隆沙灘發現一隻保育類的革龜,全身被廢棄的漁網纏繞割傷,經過搶救仍不幸回天乏術。革龜的遺體由海委會海洋保育署委託國立海科館妥善處理。海科館將革龜的遺體制作成標本,近日在海科館「開放式典藏庫房」正式對外展出。
2022年一隻保育類的革龜在福隆海岸擱淺被人發現,全身都被廢棄的漁網割得遍體鱗傷,不幸傷重不治後,海保署委託海科館保存並製作標本,即日起在海科館展出。(國立海科館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依海保署的資料顯示,革龜是海龜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重可達300-500公斤。背甲上大多爲五道隆起之棱脊,頭部及四肢也沒有鱗片,全身都被皮革狀的皮膚包覆,體色呈深灰色,全身有白色或粉紅色斑點。
長時間在大洋中洄游的革龜,因爲遷移範圍廣大,全世界各大洋的漁業活動都可能是造成革龜族羣減少的原因,許多革龜產卵沙灘的開發、龜卵的盜採等人爲因素,也是對革龜相當大的威脅。在臺灣,革龜受《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列入第I級瀕臨絕種保育類生物。
海科館研究典藏組主任陳麗淑博士說明,革龜因其背甲形似楊桃俗稱「楊桃烏龜」,這件標本的製作與維護極具挑戰,它採用特殊的骨架重構與結締組織擬真技術,由於革龜背甲薄、脂肪厚,必須使用特殊材料與蝶型骨支撐骨架,因此部分結構與塗層會隨時間脫落,突顯標本的珍貴與製作過程的艱辛。
海科館館長王明源表示,革龜標本陳列於海科館研究典藏中心「深海生物區」,該展區同時彙集多種難得一見的深海軟骨魚、硬骨魚與甲殼類標本,皆採集自臺灣周邊海域。他認爲,每一件典藏標本的保存,都承載着推廣海洋保育教育的使命,期望觀衆能近距離觀察深海生物的形貌特徵外,更深化對海洋保育的認識與責任感。
海科館表示,革龜標本現已於「開放式典藏庫房」正式對外展出,該展區也展示許多稀有的深海生物標本。週末開放一般民衆參觀,全票60元;學校團體則可預約平日參訪。歡迎民衆親臨現場,近距離觀察難得一見的深海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