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腫瘤科醫生感染,1人死亡!不能使用抗生素治療!德國疫情致4000人感染50人死亡
2月11日,香港特區政府發佈新聞公報稱,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全面調查瑪嘉烈醫院一宗懷疑由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引致的感染羣組個案。據悉,個案涉及3名患者均爲該醫院腫瘤科醫生,其中一名患者於2月7日離世,其餘兩人病徵輕微。
初步調查顯示,3名病人分別於2月4日、2月6日及2月10日出現症狀,症狀包括髮燒、腹痛及腹瀉。其中,一名患者於2月4日發病,2月6日入住瑪嘉烈醫院接受治療,翌日離世。其餘兩人病徵輕微。
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透露,其中一名患者的糞便樣本對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呈陽性反應,但死者與另外一名患者的相關樣本則呈現陰性。綜合臨牀和流行病學資料,中心現階段初步認爲此羣組個案可能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有關。
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環境調查仍在進行中,並會繼續聯同醫院管理局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調查事件,追查潛在的感染源頭。瑪嘉烈醫院方面已加強對院內員工腸胃症狀的監察,並要求任何出現相關症狀的員工即時報告,以便安排化驗檢查。院方亦已安排全面消毒腫瘤科辦公室。
2月5日,香港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曾發文呼籲市民不要食用一批名爲MORBIER LAIT CRU DE SCEY AOP 7KG MEULE的法國進口生牛奶芝士。據歐洲聯盟委員會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的通報,有關產品可能受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污染,正在法國進行回收。
何爲“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
“疾控先生”給大家科普一下:
致瀉性大腸桿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是一類能夠引起人類腹瀉的致病性大腸桿菌,根據其致病機制、毒力因子和臨牀表現,主要分爲以下6類,分別是: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腸聚集性大腸桿菌(Enteroaggregative E. coli, EAEC)、擴散粘附性大腸桿菌(Diffusely Adherent E. coli, DAEC)。
所謂“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即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其致病機制主要是產生志賀毒素(Shiga toxin, Stx),破壞腸道內皮細胞和腎小球細胞。病人可出現血性腹瀉(出血性結腸炎),嚴重者可能進展爲溶血性尿毒綜合徵(HUS)。
也就是說,該大腸桿菌因其產生的毒素與志賀菌(引起痢疾的細菌)產生的毒素相似,又稱爲“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但其實質仍是大腸桿菌,與痢疾菌無關。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有多個血清型,常見有O157:H7、O104:H4(2011年歐洲疫情)、O26、O111等。傳播媒介多爲未煮熟的牛肉、生乳、生蔬菜等,主要的傳播途徑是以糞-口傳播,即“病從口入”。香港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在此時發文呼籲市民不要食用一批名爲MORBIER LAIT CRU DE SCEY AOP 7KG MEULE的法國進口生牛奶芝士,可能此次疫情與進口生牛奶芝士有關?
該大腸桿菌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爲
1、低感染劑量,傳染性強:僅需少量細菌(<100個)即可致病。
2、多次發生全球暴發:如2011年德國O104:H4疫情,約4000人感染,50人死亡。
3、潛在後果嚴重:一旦進展成溶血性尿毒綜合徵(HUS)死亡率約3%-5%,部分患者遺留腎損傷。
傳播途徑與其它腸道傳染病無異:
-食物污染:未煮熟的牛肉(尤其是碎肉)、生牛奶、生蔬菜(如芽苗菜)。
-水源污染:被動物糞便污染的水。
-接觸傳播:接觸感染動物(如牧場)或患者。
預防措施:
- 徹底烹飪肉類(中心溫度≥70℃)。
- 避免生食高風險食品,處理生熟食分開。
- 注意個人衛生(如接觸動物後洗手)。
治療上與其它細菌不同,要特別注意:
目前無特效抗生素,且抗生素可能加重毒素釋放,所以不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以補液和支持治療爲主。重症需及時就醫,HUS需透析等干預。
(杭州市富陽疾控中心 李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