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年曆史驗證了這樣一個事實:沙俄不亡,北患不除

中國和俄羅斯互爲最大的鄰國,擁有漫長的邊境線,交往的歷史也很早。中俄之間數百年的外交史直接直接改變了俄羅斯的東方版圖,也讓今天的蒙古高原,中亞地區的歷史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可以說,自1526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統一羅斯各邦,自稱沙皇,到1917年沙俄因爲二月革命崩潰的391年的時間裡,沙俄始終都堅持堅定的對外擴張政策。

在北方,沙皇通過探險隊,將疆土拓展到摩爾曼斯克和北極。在西面,俄羅斯經過利沃尼亞戰爭,大北方戰爭和拿破崙戰爭,拿下了包括芬蘭在內的整個波羅的海南岸和西岸,並通過三次瓜分波蘭獲得了波蘭的大片土地。

在西南方向,俄羅斯通過與波蘭,土耳其,波斯的數百年戰爭,控制了今天烏克蘭,北高加索,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大片土地,勢力滲透到巴爾幹半島。

在東南方向,沙俄先征服了諾蓋人,巴什基爾人等一批遊牧民族,然後又征服了哈薩克,布哈拉,浩罕等國,控制了中亞的草原和綠洲地帶。

1,近代以前的接觸

而在東方,俄羅斯原本的國土位於卡馬河和伏爾加河以西,但在瓦西里三世和其子伊凡雷帝在位期間,沙俄相繼攻滅了金帳汗國支系建立的阿斯特拉罕汗國和喀山汗國,又通過武裝探險和哥薩克入侵的方式,吞併了西伯利亞汗國。

等到17世紀時,效忠於沙皇的哥薩克人已經通過西伯利亞發達的水系,駕駛着船隻深入到黑龍江流域,在哈巴羅夫,波雅爾科夫,斯捷潘諾夫等人的率領下,俄國用武力迫使當地的野人女真,達斡爾人等部族屈服,摸到了中國的邊境上。

沙俄還在1618年派遣了一支使團前往北京拜見明朝的萬曆皇帝,只是因爲語言不通和禮品問題,沒有受到重視。

等到1656年,沙俄已經在黑龍江建立了一系列殖民據點,修築堡壘的時候,來自尼布楚的一支沙俄使團才抵達中國,拜見了順治皇帝,雙方通過蒙古人和西歐人爲翻譯互相溝通,這才發生了官方層面的第一次接觸。

此時,清朝自認爲是天朝上國,他們將沙俄視爲喀爾喀蒙古一般的小角色,稱呼沙皇爲“察罕汗”,而且由於使團穿越蒙古戈壁而來,而不是走的黑龍江一線,因此清朝並不知道使團口中的“俄羅斯帝國”和黑龍江一帶四處劫掠的哥薩克人是同一股力量。

俄國此時也表現得非常狂妄,他們一開始只是把清朝看成大一點的蒙古和通古斯部落罷了,他們口中的清朝皇帝是“博格達汗”,俄羅斯使者甚至希望清朝皇帝能儘快向沙皇稱臣納貢,和其它西伯利亞部族一樣輸出毛皮。

但很快,隨着哥薩克人在黑龍江流域的侵擾日漸頻繁,清軍與之發生的衝突規模越來越大,清朝終於意識到他們和沙皇的真實關係。此後,清朝加強了黑龍江地區的軍備,並在1685年和1686年的兩次雅克薩戰爭中擊敗了以哥薩克人爲主的沙俄入侵者。

沙俄這才知道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實力雄厚的東方大國,而且由於沙俄當時的主要兵力在歐洲,無法向東方投送力量,俄國也就暫時選擇了退讓,與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此後又在1775年再籤《恰克圖條約》,這一時期的沙俄對清朝還是老實,沒有再惹出大的麻煩。

但等到1860年以後,俄國的態度便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露出了血盆大口。

2,侵吞蠶食

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朝的虛弱爲世界熟知,俄國也看清了清朝的虛實。此後19世紀40至70年代,清朝對外需要應付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對內需要鎮壓廣西會黨,捻軍,太平天國,西北迴軍,阿古伯等一系列對手,可以說是內外交困。

俄國在此期間通過不斷向遠東流放囚犯,組織移民,推動西伯利亞,中亞土著俄化,拉攏,對西伯利亞,中亞的經營能力已經大大加強,尤其是黑龍江北岸,當時已經是俄羅斯移民佔據了人口多數。

再加上當時俄國經歷了50年代克里木戰爭的失敗,以及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活動,俄國急需對外擴張緩解國內矛盾,彌補損失。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自然而然成爲了俄國覬覦的對象。

1858年,趁着清軍忙於應付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斷定清朝無心北顧,於是率領300名哥薩克士兵,搭乘2艘炮艇在黑龍江上四處遊蕩,聲稱是要“助中國抵禦英軍”,同時又派使者向清朝的黑龍江將軍奕山提條件,要求清朝割讓黑龍江以北的所有的土地,並答應烏蘇里江以東土地爲“中俄共管”。

奕山起初不願答應,穆拉維約夫便在江邊連續多日發射火炮,嚇得黑龍江南岸人心浮動,再加上俄國提要求的時候,正好趕上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大沽炮臺,國家形勢危急的多事之秋。

因此,奕山最終屈服於俄國的壓力,私下與俄國簽訂了《璦琿條約》,穆拉維約夫爲沙皇開疆拓土之後,被封爲“阿穆爾伯爵”(黑龍江伯爵),後來還被印在了俄羅斯的鈔票上,和哈巴羅夫,斯捷潘諾夫等成爲了俄國的“民族英雄”。

1860年,趁着英法已經在戰爭中打敗清朝,且清朝請求俄國調停談判的機會,俄國又要求清朝割讓烏蘇里江所謂的“中俄共管地區”,清廷迫於無奈,只能答應。與俄國簽署了《北京條約》,並承認了此前《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一下子讓中國失去了日本海和鄂霍次海的出海權,沙俄也因此獲得了太平洋方向的出海口。

也正是從《北京條約》開始,沙俄又打起了中國西北地區的主意。俄國通過修築堡壘,組織移民的活動,在西北地區將勢力滲透到了巴爾喀什湖一帶。《北京條約》簽訂時要求中俄兩國共同勘察西北邊界,結果俄國單方面要求清朝在塔爾巴哈臺,伊犁之間“居中劃分”,清廷自然也不同意。

於是,1863年,沙俄出動軍隊向邊界進軍,直逼塔爾巴哈臺,伊犁,科布多等地。當時西北地區的南疆,迪化,以及陝甘地區都在打仗,清軍的確也沒有能力防守,只好與俄國又簽署了《勘分西北邊界條約》,割讓了包括巴爾喀什湖,齋桑湖,特穆爾圖湖等在內的大片土地。

1871年,嚐到甜頭的沙俄又趁着新疆局勢混亂,打着“協助清朝防守”的名義佔領了伊犁地區。直到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沙俄這才吐出伊犁,但中國又爲此被俄國割走了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以此類推計算,晚清時,沙俄通過一系列條約從中國身上割取的土地不下150萬平方公里。

然而,沙俄的胃口不止這麼簡單,沙俄當時還流行一種“黃俄羅斯主義”的觀念。俄國宮廷也制定了一個“黃俄羅斯計劃”,其計劃的大概內容就是要把長城以北變成類似“小俄羅斯”(今烏克蘭)一樣的地帶,納入帝國的版圖。

爲此,沙俄在1896年趁着中國甲午戰爭失敗,以抵禦日本的名義,與清朝秘密達成了《中俄密約》。雖然按照密約內容,清朝是俄羅斯的“軍事同盟”,但清朝受制於國力,根本不可能與俄國進行“共同防禦”,俄國也因此獲得了將西伯利亞鐵路延伸到中國境內,並在此鐵路沿岸駐紮軍隊,運輸軍需的權利。

1900年,俄國又在加入八國聯軍的同時,出兵13.8萬人,兵分六路進攻東北,幾乎佔領了包括奉天,長春,琿春等在內的整個東北要地。事後,俄國與清朝簽訂《中俄收交東三省條約》,一度在東北設立總督,完成了黃俄羅斯計劃。只不過其它列強堅決反對,俄國這才作罷,而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慘案也都發生在這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俄國很早就意識到了控制蒙古的重要性。俄國深知清朝與喀爾喀蒙古之間存在隔閡,也知道藏傳佛教在蒙古社會中有重要作用。因此,自19世紀以來,沙俄加強了對衛拉特,喀爾喀僧侶,貴族的滲透工作,一度取得了在喀爾喀地區的治外法權。

俄國在這個基礎上又組織了一系列間諜活動,宣揚脫離清朝,獨立單幹,或者向沙皇稱臣納貢。後來1911年辛亥革命後外蒙獨立,很大程度上就和俄國長期收買,拉攏喀爾喀上層僧侶和貴族,培養間諜息息相關。

畢竟,很多外蒙獨立的骨幹力量就是從俄國境內流竄而來的,他們的武器彈藥大多也來自俄國境內,後來名聲大噪的“黑喇嘛”丹畢堅贊乾脆就是俄國境內出身,受俄國指使進入外蒙,身份明確的沙俄間諜。可以說,外蒙能獨立,沙俄作用很大。

總得來說,沙俄391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擴張史,而中國則是歷史上被沙俄佔領土地最多的國家之一。

參考資料:

1,2015.5.18-新華網-黑龍江將"愛輝"政區名稱恢復爲"璦琿" 永銘慘痛歷史

2,2010-吉林文史出版社-金開成著-雅克薩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