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萬失智人口!她顧病夫20年 照顧心得:反而獲得更多
周女士照顧失智症先生長達20年,陪伴他參與各式活動之餘,自己也持續發揮插花專長,還學習書法、重返校園精進自己。(王家瑜攝)
臺灣失智人口逐年攀升,目前已超過35萬人。失智者家屬周女士照顧先生長達20年,從唱歌、打桌球、參加團體課,參與各式活動幫先生延緩退化,自己也持續發展插花專長,更重返校園學習。周女士回想,剛開始很難接受先生的病況,但還是挺過來了,「一路走來覺得沒有失去什麼,反而獲得更多!」
全球失智人口快速增加,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臺灣推估超過35萬人罹患失智症,且隨着超高齡社會來臨,失智人口將持續增加。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有十大警訊,不僅要關心身旁70、80歲的長輩,50、60歲的中年族羣更要幫自己注意;初期失智症患者有能力觀察自己的變化,務必說出自己的感覺並積極就醫,及早發現並保護大腦。
爲推廣失智識能,臺灣失智症協會與日本人氣插畫家金澤信合作,透過著名角色「鬍子碰碰」傳達失智相關理念,盼提升更多大衆的認識和關心。(王家瑜攝)
徐文俊說明十大失智警訊,包括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時間地點混淆、視覺及空間困擾、語言表達困難、東西擺錯位置、判斷力變差、離開職場或社交活動、情緒和個性改變。他舉例,有些人原本很會煮飯,卻慢慢越煮越差,或是變得容易迷路、說話辭不達意、變得焦慮或憂鬱,都可能是失智的表現。
徐文俊強調,並非有幾項症狀就是失智,而是需要謹記在心,如有症狀及早到神經科或精神科就醫,並安排必要檢查,例如心智評估、影像或抽血檢查,深入瞭解問題。
失智症家屬周桂枝也現身分享照顧歷程。她的先生58歲就罹患輕度失智症,至今已經20年,病程從輕度到中度共12年,都由她親自照顧,直到進入重度病程,才請人幫忙照顧。「剛開始當然是很難接受,但還是挺過來了!」周桂枝說,得知先生確診,第一件事就是帶他到失智症協會來參加課程,和其他病友一起運動,還有各式室內、室外活動。
周桂枝是插花老師,帶着先生四處去教課;爲了喜歡唱歌和打桌球的先生,她在家打造卡拉OK室,邀請朋友來家裡唱歌,也在插花教室擺了一張球桌,時常陪先生打球,讓他在輕度病程的這段期間,過得安全又愉快。
回想這些年,周桂枝說「我覺得沒有失去什麼,反而獲得更多。」先生失智時,小女兒纔讀高二,當時她告訴女兒「媽媽一定會讓你讀完大學」,後來女兒一路讀到研究所。她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成就,除了持續發揮插花專長,幾年前還考上園藝治療師,成爲延緩失能的講師,陪伴身心障礙者和長者做園藝,自己也獲得療愈。
周桂枝說,自己學歷不高,2年前重返校園就讀高中,每學期都拿全班第一名,現在即將升上三年級。幾年前,她向一位書法名家學習,參加全國比賽獲得第三名。她說「先生失智成就了我,讓我覺得要珍惜健康的身體」,透過認真學習,讓大腦不斷訓練、避免退化,生活起來也更有意義、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