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億規模停滯四年!華寶基金,萬億目標“成空”?

2023年,華寶基金董事長黃孔威在成立20週年之際高調宣佈:公司將在2027年實現“萬億華寶”的戰略目標,躋身資管行業第一梯隊。

這一豪言背後,是華寶基金對旗下ETF業務的極度自信。

作爲國內最早佈局指數基金的公募機構之一,華寶基金早在2010年4月就發行了自己首隻ETF產品“價值ETF”。而後,華寶基金開始加速擴張ETF業務,在2018年時其ETF業務一度佔據市場頭把交椅。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給了華寶基金一記“重拳”。

據天天基金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18日,華寶基金總規模僅爲3388.05億。

要知道在2021年一季度時,華寶基金的規模就已經有3468億。換而言之,華寶基金在3500億規模已經停滯了四年之久。

再看華寶基金最引以爲傲的ETF業務。據媒體統計,華寶基金在2021年發行的非貨幣ETF基金份額爲581億,曾位居業內第6;然而最近三年華寶基金的非貨ETF規模排名逐年下跌,到2024年華寶基金的資產爲817億,位列第11位,這是過去5年來首次跌出前十。

無論是從總規模還是ETF業務來看,華寶基金都已經陷入了增長困境。按照當前的規模增速來推算,若要實現“萬億華寶”的目標,華寶基金需在3年內將規模翻三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需超60%,很顯然,這已經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規模停滯不前

華寶基金成立於2003年,目前已有超21年的歷史。

作爲國內首批中外合資基金公司,華寶基金背後主要有三大股東:華寶信託、美國華平投資以及江蘇省鐵路集團。

成立之初,華寶基金以“特色化精品資管公司”爲定位,並選擇在ETF領域率先發力。依託於華寶信託的產業金融資源、美國華平投資的全球化視野以及江蘇鐵投的國有資本支持,找準了定位的華寶基金很快便在ETF領域嶄露頭角。

資料顯示,華寶基金在2010年發行了自己的首隻ETF產品“價值ETF”,隨後藉助ETF產品開始進入擴張期。到2018年時,華寶基金的ETF業務一度佔據市場頭把交椅。不過,雖然憑藉ETF業務取得了亮眼的成績,但在ETF領域的快速擴張也爲華寶基金埋下了不少隱患。

基於ETF被動跟蹤的屬性,ETF基金髮行成功的關鍵在於市場環境,例如在科技股爆發時,發行消費類ETF自然很難可以募得較高資金。換而言之,想要在發行ETF基金時募得較多的資金,則必須要緊跟市場熱點,但是如果圍繞熱點去發行ETF,卻很容易出現高位接盤的情況。

而華寶基金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據媒體統計,華寶基金長期偏愛行業主題ETF,2021年至2022年密集發行的近40只產品,覆蓋了金融、科技、醫療、證券等板塊。然而,這些產品基本是圍繞着熱點去發行,成立時恰逢行業估值高點,虧損是常有的事情。

以華寶基金旗下的“華寶中證智能電動汽車ETF發起式聯接C”爲例,該基金成立於2021年11月2日,正是新能源汽車最火的時候。然而,該基金在發行沒多久新能源汽車便見頂回落,而“華寶中證智能電動汽車ETF發起式聯接C”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爲-40.81%,目前規模僅有0.53億。

整體而言,雖然華寶基金通過ETF基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背後卻是頻繁的“跟風發行”,最終導致了這些ETF虧損連連。而由於華寶基金以ETF爲核心業務,其自然也遭到了反噬,據媒體統計,華寶基金在2021年發行的非貨幣ETF基金份額爲581億,曾位居業內第6;然而最近三年華寶基金的非貨ETF規模排名逐年下跌,到2024年華寶基金的資產爲817億,位列第11位,這是過去5年來首次跌出前十。

再從總管理規模來看,截至2025年3月18日,華寶基金總規模僅爲3388.05億;而在2021年一季度時,華寶基金的規模就已經有3468億。換而言之,華寶基金在3500億規模已經停滯了4年之久。

陷入“兩難”局面

除了ETF業務逐漸衰落之外,華寶基金的權益類產品表現也不太好。

據天天基金數據顯示,截至3月18日華寶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規模僅有187.03億,排名47/171;而其股票型基金規模更是隻有3.06億。

在2020年四季度時,華寶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規模仍有340.57億,但近年來規模不斷下滑,目前已經跌至187.03億,近乎“腰斬”。

那麼,爲什麼華寶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規模會持續下滑?這背後其實跟產品過於分散有關。

天天基金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華寶基金旗下的混合型基金共有73只,相比於187.03億的總規模而言,這樣的數量已算不少。

但細看華寶基金的混合型基金,可以發現有超過30只基金的規模在1億以下,而在2億以下的基金則有40只,佔比超過了一半。

目前,華寶基金規模前三的混合型基金分別爲華寶動力組合混合A、華寶行業精選混合和華寶資源優選混合A,規模分別爲11.82億、9.95億和9.39億,整體規模都不算大。相比於其他基金公司而言,華寶基金在混合型基金中缺少了明星產品,這自然就很難做大混合型基金業務。

從華寶基金旗下所有的混合型基金來看,其發行混合型基金的策略跟發行ETF基金的策略有幾分相似,都是選擇在行情較好的批量發行,但是華寶基金自身並沒有那麼強的投研實力去支撐如此多的混合型基金,而這就導致了大量的混合型基金在發行之後就逐漸走向了“凋零”。

實際上,華寶基金也並非不重視權益類產品。在喊出“萬億華寶”的戰略目標時,黃孔威就曾推行過投研組織的改革。

據媒體報道,在2022年華寶基金按照“投資指導研究,研究支持投資”的投研一體化思路,對主動權益投資業務重新進行了梳理:公司將投研團隊分爲五個組:首先是總量組,包括宏觀策略和金融地產,負責從自上而下的角度給予偏宏觀上的指引;再往下是各個行業組,包括消費、週期、TMT、新能源。由基金經理擔任組長,再把在相關領域有專長的基金經理也劃分進相應的投研小組之中。

然而,雖然對投研組織進行了改革,但由於自身實力不強,很多基金經理在被培養起來後便選擇跳槽離開華寶基金。

整體而言,無論是核心的ETF基金業務還是此前十分重視的權益類產品,華寶基金的表現都不太好。作爲老牌公募機構,華寶基金想要完成“萬億華寶”的目標,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