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但試管嬰兒實際報銷比例仍有限
去年以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廣包括“試管嬰兒”在內的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國家醫保局在2025年新年獻詞中稱,全國31個省份及兵團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惠及100萬人次。
近日,國家醫保局轉發河南省醫保局文章稱,有患者在享受了試管嬰兒醫保支付政策後,報銷了一萬元,“高興得合不攏嘴”。對此,網友評論非常熱烈。有人評論稱:“國家政策太好了,42歲還想再生一個。”
但也有人表示,在做試管的過程中,某些藥費和檢查費無法報銷,與做試管高昂的費用相比,報銷的項目杯水車薪。
一位網友評論道:“以北京爲例,促排卵藥無法進入醫保,全是自費。協和取卵麻藥必須走國際醫療,不能走醫保報銷。”
還有網友認爲,報銷一萬元與整個試管嬰兒好幾萬的費用相比,報銷比例仍然有限,大部分費用還是報不了。
輔助生殖是指運用醫學技術和方法對配子、合子、胚胎進行人工操作,以實現生育目的的技術。目前,各省、市納入醫保的輔助生殖技術項目具有一定差異,這些具體項目包括促排卵檢查、精子優選處理、宮腔內人工授精術、精液冷凍復甦、經陰道穿刺採卵術、胚胎形態學評估、囊胚培養、體外受精胚胎培養、胚胎移植術等。
據上海某三甲醫院生殖醫學主任透露,以上海爲例,平均而言,試管嬰兒自費部分的費用大約7000元至1萬元,而整個試管嬰兒生殖的平均花費在3.5萬元至4萬元,醫保報銷部分佔比高達70%至85%。
“上海的報銷比例在全國而言算是比較高的,但還是得看患者醫保賬戶的具體情況,不同的賬戶餘額報銷的比例也會有所不同。”上述人士解釋道。她還表示,一些外地來滬就醫的患者,出了省就無法用當地醫保報銷的情況也存在。
而就具體醫保支付比例來看,分甲類管理和乙類管理,甲類不設自付比例,乙類自付比例10%;此外,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的支付比例也有所不同。而非醫保定點醫院也無法使用醫保,需要採用預交款的方式。
針對患者反映的藥物、檢查費等無法納入醫保的情況,有專家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和藥費相比,在試管嬰兒中佔大頭的還是手術費用。藥分國產藥和進口藥,不同的藥醫保報銷的情況有所不同。”
生殖醫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出臺國家層面與輔助生殖相關細則之前,還有待明確的問題包括:適用醫保的年齡段、覆蓋多少個體外受精週期、醫保的藥物使用、手術操作和實驗室培養的費用如何定價等。
黃荷鳳強調,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主要目的應該是針對不孕不育或者遺傳性疾病的患者,幫助不孕症和遺傳病家庭,因此適應症的掌握至關重要。
專家還強調,儘管不孕症人數增多的趨勢突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做試管嬰兒,“試管嬰兒”是治療不孕症的最後一步。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人口問題並非首選,保證婦幼健康,促進適齡夫婦的健康生殖纔是解決人口問題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