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震後「日本找出保命關鍵」 多震之國全民這樣防災
▲身處地震帶,日本一直持續貫徹防災教育,但311大地震超乎想像的災難,讓日本人反省仍有不足之處,進而積極改善。(圖/新華社照片)
圖文/CTWANT
因應7月5日的日本大地震預言,位處危險帶的日本高知縣不僅早已提出防災計劃書,也針對地震演練百次以上,因應震災補給的罐頭、粥品,賣場也早已常態販售。多震之國日本很早就研擬因應天災的對策,但311大地震讓日本瞭解民間「自助」和「互助」的能力,纔是關鍵的保命符。
根據日媒報導,311大地震連帶引發海嘯、火災、核災,釀成超乎想像的複合型災難,給了日本人最痛的領悟:碰到這類大型災害,不僅無法單一期待依靠警消醫護及時救援,事後更無法期待政府安置與補償能快速到位,所以必須從自身做起。
家住千葉線的川上晴菜,311地震時身處同學家,因爲沒帶手機無法跟家人取得聯繫,折騰到晚上才借到電話、確認家人平安後,才趕緊回家。在東京工作的爸爸,則因爲電車停駛,在公司留住一晚後,隔天從東京徒步走了5個小時的路回到千葉,一家人總算平安團聚。「所以從那次之後,家人就約好如果再發生大地震,要在秋葉原的一個防災公園集合。」川上晴菜說。
許多家庭跟川上家一樣,經過震災後開始嚴肅檢視災害風險,並制定家庭防災對策。
另外,日本人原本就會準備防災包,但311大地震後,商店的衛生紙、乾電池、食物、瓶裝水等物資通通被一掃而空,物資嚴重短缺情形長達一個月。經過教訓,日本人開始會定期檢查防災包內的物資。
日本學校大概2~3個月進行一次防災演練,學校廣播會播放「地震音效」,增加擬真感,等到震動階段結束,再依老師引導,進行避難疏散到操場或體育館。特別的是,日本的中小學還會演練「如何走路回家」,每位學生會拿到一份地圖,在上面畫出從學校走回家的路線,再由老師領隊帶大家走回家。
有些學校還會特別聚集全校學生,將住在同一個町(類似臺灣的裡)的人分成一組,互相認識。如果發生災難時,就會由六年級的同學負責帶中低年級的學生一起走。
▲日本山口縣茂原公園的魚型遊樂設施,災難發生時可在下面架設帳棚成爲避難所。(圖/翻攝自防府市臉書)
各地方政府也積極建設娛樂、避難兩用的防災公園,不只有儲放食物和工具的倉庫,遊樂設施還可依據災害需求,立即改裝成避難設施,包括儲水箱、防災棚以及移動式廁所都是防災公園的基本配備。
像是山口縣茂原公園的魚型遊樂設施,架設帳棚後可改裝成容納50人的堅固庇護所,能夠抵擋13級的強風,園內的儲備倉庫有應急的物資,長凳可拆成桌子和爐竈,不只讓民衆在避難期間能夠煮飯,還可以製作熱水袋以及幫醫療用具做簡易的沸騰消毒。
臺灣則是從921地震後纔開始在校園推廣防災教育,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所屬機關學校每學期均訂有防災教育周,擇定示範學校對各類型災害進行擴大演練視導,最常見的就是地震演練。
除此之外,也成立防災輔導團的工作坊,協助老師在面臨地震時可以懂得如何應變,以免災難來時只會叫小孩躲起來,什麼也無法做,同時也要讓老師們融入情境,利用兵推讓老師們可以在情境中瞭解防災應變作法。
921地震後,臺灣也開始規劃防災公園,根據內政部資料,全臺共有158個防災公園,但僅具備防災功能,適合民衆臨時避難,內政部今年6月曾召開記者會,表示將請各縣市政府盤點防災公園地防災設施,包括儲水、供電及污水處理等基礎機能及避難設施整備,也將設置基本管線設施。
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向CTWANT記者透露,之前與東京都藥師公會進行防災交流時,得知日本竟然有所謂的「流動藥庫車」,一旦發生緊急災難時,民衆不方便到藥局時,流動藥庫車就能機動到各地方提供藥物,藥師也可在車上給藥,十分方便。
臺灣每隔幾年就有大地震,但防災意識卻與風險相似的日本仍有一段差距。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曾受訪表示,防災包這個議題近來很受矚目,意義其實比想像中更重要,至少它是自救意識的一個開端,只要持續進步就好。
延伸閱讀▸ 打包防災3/日本超狂避難包「竟有手持廁所」 專家建議5大必備營養品▸ 邪教詐團1/可惡卡商拜虎爺「紅布封眼」 海撈22億還設功德箱逼捐獻▸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