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早餐攤阿嬤腳痛到退休!截骨矯正術讓她重返工作
楊超名醫師呼籲民衆應注意足部保健,避免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院方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臺中市年近60歲的林姓婦人,30年來每天一早就推着小推車,到工業區門口擺攤賣早餐,風雨無阻、從沒間斷,對早餐攤的熱愛,也是生活寄託,但這幾年她飽受腳痛困擾,腳踝變形愈來愈嚴重,還痛到幾乎無法行走,只好忍痛收攤退休,放下多年心血。所幸後來在親友推薦下,她來到光田綜合醫院,由骨科楊超名醫師爲她進行「截骨矯正手術」。手術後,不只疼痛大大減輕,走路也恢復流暢,讓她重拾信心、重回早餐攤,再次爲大家準備溫暖的一餐。
林阿嬤回憶,年輕時曾經腳扭傷,但當時只覺得是小傷,去診所打打針、吃吃藥就算了,沒想到多年下來,加上每天要推車走路,腳踝慢慢變形,疼痛也越來越明顯。楊醫師說,這正是很多人忽略足部健康的縮影,一拖再拖,結果拖到無法正常行走才肯就醫。
楊超名錶示,足踝畸形有分4期,第1期輕微疼痛、變形不明顯,容易被忽略。第2期開始結構異常、走路不舒服。第3期骨頭磨損約五成,明顯變形、跛行。第4期骨頭幾乎磨光、嚴重歪斜,走路功能大幅受限。林婦來看診時,已經是第4期,腳踝嚴重歪斜、變形。
楊醫師說,除了天生的扁平足之外,像是足內翻、足外翻,也常因姿勢不良或外傷造成,沒好好治療,就會變嚴重。很多人覺得「還能走就好」,不痛不看醫生,等真的走不動了才發現已經來不及。
當時因爲人工踝關節手術尚未普及,林婦曾被建議做「關節融合術」,但這樣會限制腳的活動度。她希望能找到維持走路功能的方式,於是由楊超名醫師安排截骨矯正術。
這種手術需要醫師細心手工調整,把變形的骨頭慢慢「矯正回來」,再用鋼板固定。手術難度高,但效果明顯。術後林阿嬤恢復良好,不但不再疼痛,也能自在走路,重新回到熟悉的早餐攤,做自己熱愛的工作,這也讓楊醫師感到非常欣慰。
楊超名提醒,不少民衆一開始腳痛都不當一回事,拖到最後變成嚴重畸形纔來就醫。特別是像早餐攤、外勤人員、工廠、百貨、餐飲業這類長時間站立或走動的人,更容易出現足部問題。
建議有腳痛、扭傷史或姿勢不良習慣的人,應該定期檢查、提早發現問題。手術後,也應透過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運動醫學中心安排復健治療,讓腳能順利恢復功能、避免再次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