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老信號工亮出“新武器”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彥斌 通訊員 陳明磊 何思遠
清晨9點的大秦鐵路線上,陽光灑在鋼軌表面,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大同電務段大同縣信號工區54歲的魏建辛半蹲在24號道岔旁,指尖在道岔外殼上輕輕摩挲:“老夥計,你也用上‘智能手機’了!”4月的一天,老魏正在配合工務更換24號道岔的鋼軌。
道岔是改變列車行駛方向的信號設備,使用電機帶動內部杆件,推動兩根尖鋼軌在基本鋼軌間擺動。其中,檢查內部杆件的缺口大小極爲關鍵,該缺口代表着尖鋼軌與基本鋼軌間的貼合縫隙,縫隙過大過小,都可能造成列車脫軌。
半個多月前,新安裝的道岔讓這個老信號工開了眼界,銀灰色的機體內,加裝了油壓、油位、溫溼度等傳感器,其中,最新奇的要數道岔缺口監測裝置。
“以往,我們得揹着工具包,在列車都不行駛的天窗點內,逐個打開道岔的箱盒,用探尺檢查缺口,調整時需要一個人調整,另一個人用探尺看大小,全憑經驗判斷調整至規定標準。”老魏說。
現在,老魏從口袋裡拿出一臺手機大小的手持缺口檢查儀,隨着藍牙自動連接,缺口實時數值即刻顯示在屏幕上——3.3毫米,“剛換完鋼軌,需要調整下。”老魏將儀表放在身旁,一邊看數值一邊調整。“2.1毫米,沒問題了。這個缺口檢查儀真精確。”幹了30多年信號工的老魏對這新式武器讚不絕口。
配合完成鋼軌更換後,老魏又拿着缺口檢查儀逐一檢查其他道岔。短短10分鐘,他便完成了一輪檢查,數值一個個在屏幕上跳動。“以前作業,必須兩人配合,檢查西咽喉12組道岔得花一個多小時。現在不用打開箱盒,靠近哪組道岔就能看到哪組的缺口,作業模式真的改變了。”
天窗點結束後,老魏回到機房內查看道岔缺口曲線。“魏師傅,您看這個曲線!”青年工長小趙招呼道。顯示屏上,列車通過時鋼軌產生震動,代表24號道岔缺口值的綠色曲線正在1.8到2.2毫米間跳動,始終在報警值範圍內。
“今天換完的鋼軌一切正常。半個月前,像今天換鋼軌的作業,必須去現場複查缺口,像大秦線每8分鐘一列車的密度,在外面得守一兩個小時,纔有空當進行檢查。”魏師傅指着屏幕說,“就像給道岔裝了心電圖,現在在機房裡就能掌控全局。還能查看道岔中的液壓油液位、動作油壓、溫溼度等參數,提前發現消除隱患。”
伴隨着機房裡計算機運行“嗡嗡”聲,老魏盯着屏幕,臉上寫滿了欣喜。在他守護了30年的大秦線上,數據流正沿着鋼軌奔騰,將那些曾經流下的汗水,都化作了跳動的安全密碼。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