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尾中華鱘幼魚放流閩江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州4月21日電 (記者 閆旭)20日,在福州閩侯縣白沙金鐘閣公益放流點,300尾植入PIT芯片的珍稀魚類中華鱘二代幼魚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被放流到閩江。
這是福建社團公益組織與相關部門聯手開展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和豐富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又一舉措。
據瞭解,中華鱘曾分佈在我國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海等水域。受多重因素影響,中華鱘種羣陸續消失,現僅存於長江和近海,被列爲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閩江是福建母親河,水量充沛,生物多樣性豐富,是衆多珍稀水生生物的棲息地。早在1911年,福州曾發生過救助並放生中華鱘的故事。1998年,400尾幼鱘在閩侯白沙鎮的閩江段被標誌放流。2014年,琅岐閩江口附近,漁民捕到一條60餘釐米的中華鱘;2011至2016年,在泉州沿海,漁民曾6次捕到中華鱘並放生。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主任危起偉表示,中華鱘等珍稀物種的存在,是閩江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標誌。此次放流的300尾中華鱘子二代幼魚,每一尾均被植入PIT芯片,可追溯其“家族譜系”和放流軌跡。
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總幹事鄧佳瑜表示,此次放流活動,將中華鱘作爲旗艦物種,希望呼籲更多公衆關注閩江流域的生態保護和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目前閩江仍處於禁漁期,可以讓中華鱘避免被捕撈的威脅,同時藉助禁漁期生態環境改善、食物資源豐富,更好地適應閩江水域。
記者瞭解到,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將與相關部門、科研單位密切溝通與合作,對中華鱘在閩江生態習性等進行監測,瞭解其生態環境需求和生存狀態。
當天的增殖放流活動中,還放流15公分左右草魚、鰱魚等魚苗12000尾。
增殖放流結束後,舉行第56個世界地球日暨福建省第四屆海峽科學放生護生研討會,專家學者、社團組織代表、環保志願者圍繞“共築生態防線,應對氣候變化下水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守護母親河”等主題展開研討。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與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簽訂科學放流公益項目合作協議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