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劑新冠疫苗10月開打 6成高風險族羣猶豫 專家破解迷思
300萬劑新冠疫苗10月開打,6成高風險族羣猶豫,專家破解迷思。(圖/本報資料照)
公費新冠疫苗10月起開打,我國去年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僅20%,不到英、美、韓國一半,最新調查顯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羣有6成猶豫是否打疫苗,主因是擔心疫苗副作用;專家強調,新冠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均獲認證。疾管署長羅一鈞呼籲,今年已備妥300萬劑新冠疫苗,鼓勵高風險族羣積極施打。
疾管署統計,新冠重症8成爲65歲以上長者、87%有慢性病,其中約9成未接種疫苗。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今年夏季新冠疫情高峰時,重症人數比10年來最嚴重的流感疫情重症人數還多,然而國內長者新冠疫苗接種率僅20.4%,遠低於英、美、韓等國。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臺灣感染管制學會、臺灣病毒暨疫苗學會、臺灣事實查覈中心今日(10)舉辦「人云疫雲,錯誤訊息恐比新冠病毒更可怕」衛教記者會。(李念庭攝)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臺灣感染管制學會、臺灣病毒暨疫苗學會、臺灣事實查覈中心今年8月針對500名65歲以上長者、4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進行「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發現這些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羣中,疫苗猶豫族羣比例介於40~60%,猶豫主因爲擔心疫苗副作用。
調查指出,猶豫族羣中有4成對疫苗安全性有疑慮,其中8成擔心產生免疫疾病、心肌炎、心臟衰竭等副作用,5成擔心導致潛在長期後遺症,4成擔心mRNA疫苗可能改變人體DNA,或以爲疫苗會影響慢性病控制。
臺灣病毒暨疫苗學會理事長盛望徽說明,感染新冠絕非小感冒,可能引發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且新冠病毒會破壞全身器官,容易造成心臟、血管相關疾病,以及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發炎症候羣,還可能出現疲勞、呼吸困難、神經系統症狀等長期後遺症。
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疫苗不良事件不等於疫苗不良反應(副作用)。且研究證實,相較打疫苗,感染新冠病毒罹患心肌炎的風險更高,也證實新冠疫苗可以預防重症、還能幫助慢性病控制,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較佳、可降低20~27%中風、動脈栓塞疾病風險。
感染症專家、臺大醫院特聘教授黃立民強調,全球累計接種近200億劑新冠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均獲認證;mRNA技術有數十年研究基礎,數小時至數天就會快速代謝、不殘留體內,不會改變DNA或造成基因突變。國外大型研究也顯示,接種新冠疫苗不會增加自體免疫疾病、其他疾病或長期後遺症風險。
疾管署長羅一鈞。(李念庭攝)
疾管署署長羅一鈞說,10月1日「左流右新」疫苗開打,新冠疫苗今年準備277萬劑莫德納LP.8.1疫苗、22.5萬劑Novavax JN.1疫苗,合起來約300萬劑供民衆施打。因應全球接種風險導向策略,今年起不再建議全民接種,6~49歲不再適用公費新冠疫苗。
羅一鈞提醒,10月1日起,第一階段先開放65歲以上長者、幼兒等9類高風險族羣接種,11月1日起開放50至64歲無高風險成人施打。我國去年接種率僅2成,仍有8成長輩因有疑慮、覺得沒必要等原因未接種,低於原本設定4成的目標,鼓勵高風險民衆積極接種「左流右新」增進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