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店進駐!南港LaLaport「臺灣初展店」品牌一覽 鎖定這類消費族羣
南港LaLaport20日開店前,門口吸引大量民衆排隊等進場。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江佩君攝影
南港LaLaport 20日開幕,有哪些「首店」亮點?又將如何帶動港湖周邊的人潮與錢潮?《遠見》一文解析。
三井不動產集團在臺灣的第二座Mitsui Shopping Park LaLaport於2025年3月20日在臺北南港正式開幕,商場面積從地下一樓到地上六樓約4萬7000坪 ,進駐約300家店,其中有許多「臺灣首店」品牌:
南港LaLaport樓層規劃。取自南港Lalaport官網
該商場爲三井不動產與臺灣人壽合作的南港C3開發案,承租地下一樓至地上六樓作爲營運據點。商場位於南港軟體經貿園區,鄰近捷運板南線與文湖線,距離三鐵共構的南港站僅隔一站,周圍有南港展覽館、音樂文化創作中心、軟體產業園區等,吸引大量商務人士與展覽人潮。
此外,南港近年住宅開發熱絡,3公里內約有60萬人口,5公里內達100萬人口,辦公大樓、飯店陸續進駐。未來,LaLaport南港還將透過空橋串聯周邊建物,包括南港展覽館、中國信託金融園區等。
南港新商圈正成形?知名品牌可發揮集客力
隨着LaLaport南港、臺北漢來大飯店等知名服務業品牌陸續進駐,南港新商圈正逐步成形?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分析,南港發展脈絡與「重劃區」發展模式相似。她認爲,在企業與政府持有大量土地的背景下,知名品牌的進駐將有效發揮集客效應,帶動商業發展。
至於LaLaport是否能帶來磁吸效應,帶動周邊人流與新業者進駐?一名參與多個百貨商場開幕的業界高層認爲,該區交通不如三鐵共構的南港 CityLink 來得便利,加上商圈仍待培養,可能需要時間成熟。徐佳馨則持較樂觀態度,認爲南港的成長速度不會太慢,「臺灣科技業收入好,港湖一帶聚集了科技、金融相關產業,展場也從TICC(臺北國際會議中心)擴展到南港展覽館,規模與規格都更大。」
她指出,家庭客羣仍可能會仰賴大衆運輸前往商場,而這些消費者在飲食方面需求較高,必須提供獨特或獨家品牌來吸引他們。
南港消費族羣是「新錢」世代
徐佳馨進一步分析南港消費族羣的特質,與北市信義、大安、中正等地相比,南港並非「老錢」(世代累積財富的家族),而是「新錢」(科技、金融新貴)。
她指出,這兩者的消費行爲截然不同:老錢客羣偏好炫耀型消費,對特定品牌或服務(如櫃姐)有高度忠誠度,且重視消費便利性;新錢客羣則追求流行、行銷亮點,偏向輕奢與機能型消費,對品牌忠誠度較低。
這也反映在LaLaport的品牌選擇,該商場未進駐Chanel、LV等國際精品品牌,顯示這類高端消費品牌並未將南港三井視爲其主要目標市場。
儘管LaLaport 開幕將吸引大量人潮,不過徐佳馨認爲,這些人流主要集中於商場內部,外溢效應有限,從南港中國信託金融園區的觀察,平日人流以周邊上班族爲主,週末纔有來自汐止、基隆、內湖居民。
LaLaport未進駐Chanel、LV等國際精品品牌。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俊良攝影
小店家正凋零,大品牌卻佔盡優勢
隨着LaLaport 300家店鋪開幕的集客力,南港將成爲下一個服務業戰場?
徐佳馨認爲,「臺灣的小型店家正在凋零,大品牌佔資源優勢,這點在南港尤其明顯。」她分析,由於商場普遍採取 「包底抽成制」,租金相對較高,獨立小店的生存空間有限,只有像 「雙月」這類成功被跨國集團快樂蜂收購的小品牌,纔有機會與大品牌競爭。
此外,近年來食安問題(如:寶林茶室事件),讓商場對於食品安全標準更加嚴格,這也間接提高小店進駐門檻,未來將更難以在大型商場內立足。
(本文出自2025.03.20《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