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人的步兵團,裝備100多挺機槍,比國內部隊要強多少?
在各種抗日劇中,我們都能看到機槍的身影。只不過機槍的用法一般都不太對,要麼就是突突打個不停,要麼就是端起來掃射。以至於類似的鏡頭似乎都成了定式,在N多部抗日劇中都有類似場景。
所以當多年前我們終於看到一部有機槍換彈匣的劇時,都覺得頗爲驚喜。只不過這樣的經典卻是曇花一現,我們在後來照樣看到的還是那種機槍掃射不停、無限子彈的場景。
實際上在抗戰時期,機槍是中國軍隊最爲有效的支援火力(因爲炮太少了),一般來說機槍手都是有經驗的老兵擔任。在實戰中,像那種掃射的鏡頭只有對密集之敵時纔會用到。正常情況下,是不會那麼去打的。
而且無論是哪種軍隊,子彈終究不是無限的,就電視劇中的打法,一天的戰鬥得打掉多少發子彈?就算子彈無限供應,槍也不是這麼造的啊!
最關鍵的是,這樣的打法不一定給敵人造成多大的壓力,反倒會使得火力點長時間暴露,導致機槍輕易被幹掉。
所以當時機槍手的培養是很不容易的,當然了,培養機槍手的前提是首先得有機槍。
相較於各類火炮來說,機槍在抗戰中的供應量還是比較大的,當然這裡僅限於國軍系統。
以國軍的統計來說,其在全面抗戰中損失了輕機槍50470挺、損失了重機槍11662挺。不過得益於外購、自造,機槍補充量則更大,其中輕機槍補充了85480挺、重機槍補充了23664挺。如果考慮到各地方部隊有部分庫存補充的話,那麼實際補充的數量則更大。
因此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國軍實際裝備的輕機槍數有65190挺、重機槍有16309挺,僅以機槍數來計,則是當面日軍的數倍有餘。
不過這一時期國府的兵工廠產能全開,僅僅是1945年前幾個月,就生產出了輕機槍4902挺、重機槍1363挺。此外還從美國得到了2萬多挺輕重機槍,機槍增量在短時期內大增,而在此之前國軍的機槍裝備總量,其實還沒有這麼富餘。
在抗戰中期,國軍大部分部隊都調整爲三團編制,相較於全面抗戰初期時的四團制要少一個步兵團。在實際作戰部隊少一個團的同時,機槍的裝備標準也進行了調整。
按照1937年時調整師的編制,每個步兵連裝備9挺輕機槍,每個步兵營裝備6挺重機槍,如此一個步兵團則裝備99挺輕重機槍。在教導總隊,步兵營屬重機槍的裝備量是8挺,則其一個團裝備的輕重機槍數超過了100挺。
不過在抗戰中期,一方面隨着國軍部隊的大量損耗,武器裝備的損失量很大;另一方面,國軍除了補齊損失部隊編制外,尚在大量擴編,戰鬥部隊一度擴張到了350多個師。
編制的急速擴張自然使得武器裝備有些吃緊,所以在機槍的實際配置上進行了下調。
即將每個步兵連配置的輕機槍數調整爲6挺,營屬重機槍數則維持不變,這樣的話每個步兵團實際裝備的機槍數是72挺。這個機槍數要比調整師時期步兵團裝備的機槍數量少了27挺,當然這都是輕機槍。
我們都知道國軍部隊之間親疏有別,派系衆多,所以明面上的編制表是一回事,但落實下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央軍的少部分精銳部隊,實際裝備的機槍數要比編制表上規定的更多些;一般的中央軍部隊能夠補齊或接近編制裝備數(新建部隊和新吞併的雜牌軍尚不行);比較有實力的雜牌軍也能補齊,但實力不強且被故意弱化的雜牌軍則實際裝備量不足。
所以在當時也會出現有的雜牌軍每個步兵連只裝備3挺輕機槍,每個步兵營裝備4挺重機槍,整個步兵團只裝備三四十挺機槍的情況。如果要是再落魄的雜牌軍,實際可能裝備的機槍數還會更少。
不過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軍入緬參戰,作戰失利後部分殘軍撤到了印度,隨後以其爲基礎開始組建中國駐印軍。
由於駐印軍可以在國外直接接收美援武器,後勤也都是美英在供給,故而這支部隊近水樓臺先得月,能夠得到極爲充分的武器供應。
駐印軍的步兵連重新裝備到了9挺輕機槍,步兵營的重機槍數則上升到了8挺,此外團直屬部隊中還裝備有輕機槍。
按照駐印軍的編制,其一個師裝備有353挺輕機槍、72挺重機槍,輕重機槍合計裝備425挺。
在駐印軍步兵師的師直屬隊中會裝備有一部分輕機槍,但輕重機槍主要還是裝備到團的。其一個團有3000多人,所裝備的100多挺機槍,實際比1937年教導總隊步兵團的裝備量還要大,可以說是整個抗戰中標配機槍數最多的步兵團了。
武器裝備的充足只是一方面,機槍手的培養不可能是有了槍就完事了。
駐印軍中有個師是14師,該部是陳誠系的嫡系部隊,全面抗戰初期時就在調整師之列。
1937年淞滬會戰時14師亦曾參戰,郭汝瑰當時代理該師42旅旅長。據郭汝瑰回憶,當時全旅有36挺重機槍,全都被日軍給打壞了,最後拼零件才湊出來4挺。
郭汝瑰說道:敵人衝鋒時,我方即用輕重機槍猛打,而敵人的37平射炮又是專門對付機關槍的,很快就能瞄準,只聽見“卡…孔”一聲,機槍就完了,士兵們都管它叫“卡孔炮”。
其實當時國軍陣地的重機槍不可能都是被平射炮打掉的,但其之所以屢被摧毀的關鍵就在於轉移陣地不及時,這屬於重機槍戰術的範疇了。而見到敵人衝鋒,輕重機槍就猛打,使用上也不得當,主要是由於缺乏對日軍作戰經驗造成的。
後來有的部隊在機槍上用得很好,但這都是在血的教訓中才有所進步,代價太大了。
而在駐印軍中,美國人先搞的是體能恢復和各類培訓。
美國人當時搞培訓還是有兩下子的,對機槍陣地如何構設、機槍戰術如何、機槍如何使用、保養等都做了相當全面講解。
而且更爲主要的是,美國不在乎槍械和子彈的損耗,故而駐印軍的機槍手在訓練場上就能打掉大量的子彈。
所以當日軍再遭遇駐印軍時,不僅僅是在武器裝備方面被碾壓,而且對面中國軍隊的戰術素養也早就超過它們了。
談了駐印軍,我們也談談我軍當時的情況。
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國軍是不會給我們補充多少武器的,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爭取到的200多挺機槍,可能就是整個抗戰期間我軍得到國府機槍供應的全部了。
所以我軍當時的機槍主要靠的是對敵作戰繳獲,在戰爭的前期也有收集民間武器的補充。
所謂的民間武器,其實大多是國軍潰散時遺棄的武器裝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四軍老六團,這個團在東進時收繳到了大量輕重機槍,給每個連配了9挺輕機槍、每個營配了2挺重機槍外,還有大量儲備,先後調出了100多挺機槍支援兄弟部隊外,部隊本身的機槍配置卻沒有降低,這可能是抗戰中我軍裝備機槍數量最多的團了。
不過這個情況比較特殊,因爲老六團東進的是當年淞滬會戰的戰場。國軍裝備機槍較多的調整師多數在此參戰,故而遺棄裝備較多。就整個敵後戰場來說,這樣的機會並沒有多少。
而跟日軍交戰的話,武器裝備並不好繳獲,日軍在戰敗前往往還有毀壞武器的習慣。
到1940年時,八路軍對敵人作戰已經兩年有餘,作戰傷亡已經超過了10萬人,而讓部隊的機槍數量提升了1000多挺,繳獲機槍的代價是很大的。
當時八路軍全軍有160到170個步兵團,機槍裝備量是1590挺,平均每個團裝備的機槍數不到10挺。
隨後八路軍的百團大戰打懵了華北日軍,日軍大規模、高強度的掃蕩持續了整整兩年。八路軍在編制上進行了“精兵簡政”,普遍從大團改爲小團,主力軍按照每個連裝備3挺輕機槍的標準去配備。
如此每個團實際也就10到20挺機槍,而且由於作戰極爲殘酷,機槍的彈藥量很少。
我們當時的機槍手都是百戰老兵,爲了保護機槍手,還給其配備了繳獲的鋼盔。由於八路軍的炮更少,連迫擊炮都沒幾門,炮彈也沒幾發,所以機槍提供的火力支援至關重要。
在這種極端環境下抗戰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爲日軍有的裝備可不僅僅是機槍,擲彈筒、步兵炮、山炮可是一應俱全,而且它們的彈藥比我們還多上百倍。
所以總的來說抗戰是極爲艱難的,我們希望以後的電視劇能多展現更爲細節化的一面,讓大家更好地去理解抗戰,看看我們的先輩們到底是怎麼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