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寶媽忍8年才走出家暴 「一站式服務」助她迎新生活
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處長何雨威分享,一名媽媽花了近8年時間,才終於脫離家暴婚姻關係,迎向自立生活。(李念庭攝)
我國去年親密關係家庭暴力案件逾8.5萬件,受害者以女性佔約7成最高。研究統計,從暴力發生到通報平均需花4.2年,實務工作者指出,對受暴者而言,從通報到「實際求助」還要更久。一名媽媽就花了近8年,才終於從拒絕協助到決定離婚,脫離暴力關係,最大契機來自家中孩子。
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處長何雨威分享,北部一名年約40、50歲媽媽,花了7年多時間才脫離暴力婚姻關係。8年前因丈夫失業、找不到工作,情緒逐漸不穩,常因小事就發火,開始對她動粗、言語辱罵、趕出家門,且天天上演,甚至會偷她的錢和信用卡。
不只經濟重擔全落在這名媽媽身上,育有2名孩子的她,還要承擔所有家事和孩子照顧教養責任。然而,她覺得自己身爲母親和妻子,應該「忍耐、撐住」,因此一直拒絕接受服務,從第一次通報到實際服務花了2年,而在這7年間,就經歷了12次通報。
何雨威說,讓個案決定「向外求助」的契機,是發現就讀國小的大兒子,開始會在聯絡簿、作文裡寫下詛咒字眼,例如「希望爸爸死掉」,也曾在與父親吵架過程中出現暴力傾向,爲目睹兒少的典型反應。
在學校老師建議下,這名媽媽終於下定決心,爲了孩子撥通第一通電話,開始帶孩子定期到基金會參與服務、談話;原先她想維繫婚姻關係,基金會因此協助轉介關係諮商、相對人服務,但因丈夫無改變意願,她終於下定決心離婚,基金會也協助申請保護令、離婚訴訟等,陪伴個案走到最後。
衛福部統計,我國每5名婦女,就有一名曾遭遇家暴。去年家暴案件中,以親密關係暴力佔5成最高,達到8.5萬件。然而,受暴者立即通報比例低,從暴力發生到通報,平均需要4.2年,多數通常會在2年內通報。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明,家暴常涉及情感糾葛、財務糾紛、子女監護和照顧議題,必須及早介入,否則恐加劇。介入重點包括前期保障人身安全、救援服務,中期關係重建、經濟協助,以及後期創傷復原及恢復自立生活。
張秀鴛表示,受暴者常面臨身體、心理、關係、經濟就業、居住、人際支持系統等層面問題,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考量和需求。透過公私協力,發展「一站式整合性方案」,能提供目睹兒少、就業服務、庇護安置、自立住宅、相對人服務、心理諮商、子女托育、關係修復等8大類支持性服務。
何雨威補充,目睹兒少服務,是針對目睹家暴案件、長期心理不安的兒少,給予定期輔導、心理諮商,需要密切和學校、家庭端合作。呼籲政府繼續提供更多資源,來支持整合性服務,給予民間更多空間、量能,發展更多元服務,陪伴更多家庭。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拒絕家庭暴力,請撥打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