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萬青少年有抑鬱症,不要讓你家孩子成爲之一
現在每十個學生中,至少有三個抑鬱症。
不久前鳳凰網發佈了一篇文章《》。據統計,我國十八歲以下兒童約2.8億人,抑鬱青少年的比例有十分之一。而且抑鬱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初高中階段,《2023 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表明:初中生抑鬱檢出率爲30%,高中生爲40%。
有的父母認爲這是孩子矯情,是孩子逃避學習的藉口,認爲“多打幾頓就好了”,“禁掉手機就好了”,“吃吃生活的苦就好了”。
凡是這樣想的父母,如果他的孩子也處在這個階段,那麼大概率也會得抑鬱症。
現在抑鬱症的孩子爲什麼這麼多,和現在的績優主義、教育內卷、升學壓力等息息相關。
競爭不必然造成心理問題。我當年高考的時候,只有7%的學生能夠進入大學。那時候無論父母還是孩子,對於成績都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那時候的學校沒有現在這樣變態的管理制度。
記得網上看過一個視頻,一個看起來四五年級的小學生,坐在臺燈下痛哭失聲,口裡唸叨着“我終於把作業寫完了”。
我親自輔導的學生中,80%以上都會被作業折磨,經常是寫不完,很痛苦。如果連作業都寫不完,就更沒有時間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了。
國家三令五申“減負”,要求減少作業量。但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他們其實都不敢減少作業量。因爲在他們的傳統觀念中,認爲練習的數量等同於學習成績。學得少、練得少,分數就低。所以,學校和家長逼着孩子學,學不懂還罵他懶、說他笨。
當所有的壓力都匯聚到孩子一個人身上,他能沒有病?
其實,有一個關鍵的角色,能夠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就是家長。
學校有學校的計劃,學校多留作業,多留任務,那是代表老師認真負責,對於孩子是好事。但任務多了,孩子做不過來,無法區分主次。這時候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來,敢於幫助孩子減負,敢於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克服難關。
當孩子發現父母不是站在老師一邊只是下命令的時候,當孩子發現父母能夠和自己感同身受替自己考慮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父母不需要成爲老師,輔導孩子作業。但父母可以承擔背鍋俠的角色,父母要敢於站在孩子前面遮風擋雨,而不是隻會對孩子打罵吼。有這樣理解孩子、支持孩子、愛孩子的家長,我不相信他們的孩子會得抑鬱症。
當父母不再把孩子當成考試機器,請相信:你的孩子可能上不了領獎臺,但永遠不會上天台。
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話:如果親子關係已經出現了問題,再談什麼學習方法都是徒勞的。
我的讀者朋友們都是高認知的家長,希望你們的孩子不要成爲那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