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個排放口被全天候“雲監工”

大亞灣石化產業園區是國家重點發展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大中小企業雲集,環境監管任務重。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大亞灣分局(以下簡稱“區生態環境分局”)全力建設環境風險預警信息化平臺、環保智慧小腦平臺,以數字技術爲引擎,植入智管芯片,提升基層監管效能,不僅有效緩解了執法資源緊張與監管對象龐大的矛盾,還爲守護大亞灣的“綠”生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今年上半年,全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爲2.55,優良率爲95%,綜合指數排名全市前列。

環境風險預警信息化平臺

全天候實時監控有異常即發預警

“環境風險預警信息化平臺整合了全區範圍內的企業排口數據、環境空氣站數據、微型站數據以及水庫數據等多源信息,編織了一張全方位、無死角的環境監測網絡。”區生態環境分局工作人員陳泳慧介紹,該平臺藉助全天候實時監控功能,對企業在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並通過對污染源在線數據的異常判定與抓取,及時發現可疑線索。一旦發現問題,平臺立即通知執法人員,實現快速響應與現場執法。

環保智慧小腦平臺

智能化監管且提供解決方案

環保智慧小腦平臺則集成環保數據中臺服務、危廢全流程智能監管服務以及智慧環保小腦支撐服務三大核心功能模塊,爲石化園區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智能化解決方案。該平臺從危廢儲存到危廢運輸等各個環節實現智能化監管,確保危廢處理過程的安全與合規。同時,平臺配備先進的AI識別功能,能夠及時發現潛在風險,並通過一鍵調度通知相關人員。

陳泳慧介紹,環保智慧小腦平臺在強化環境監管的同時,還能夠避免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造成干擾。平臺通過智能分析、遠程監控和非現場執法等手段,精準鎖定問題線索,減少不必要的現場檢查頻次。對於偶發異常數據,平臺會先推送預警提示,給予企業自查自糾的整改空間。

兩個平臺實時監控258個排放口

“我們不是要給企業‘找麻煩’,而是要用數據說話,讓守法者安心經營,讓違法者無處遁形。”陳泳慧說。通過這種“無事不擾、有據必查”的智慧監管模式,既維護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又讓企業感受到“監管有溫度、服務有精度”的新時代執法理念,推動大亞灣區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目前,上述兩個平臺實時監控82家企業共258個排放口,其中廢氣排放口94個、廢水排放口69個、生活污水口17個、雨水口60個、其他監控點位18個。同時還通過AI視頻,實時監控危廢倉庫59個。

據介紹,接下來,區生態環境分局將繼續探索使用VOCs走航監測、視頻監控、大數據分析等創新科技手段,助力精準執法、智慧執法,更好地守護大亞灣的藍天、碧水和淨土,打造灣區生態環境高顏值。

採寫:南都記者 吳方 通訊員 惠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