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全球觀察丨日本米價大漲82%!日政府宣佈投放儲備米,通脹飆升會否加速央行加息步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廣州報道
去年,日本一度被籠罩在“大米荒”的緊張氛圍中。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時隔9個月,日本民衆不得不面對新一輪的米價飆漲。
“日本大米漲價尤爲明顯,”住在日本福岡的陳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展示了她在網上購買大米的記錄,去年11月買的30公斤大米價格是17580日元(約合人民幣837元),到今年1月底,同款大米的價格已飆升至19500日元(約合人民幣928元)。
日本“令和米騷動”仍在持續。2月15日,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最新調查,截至1月27日,每公斤大米摺合人民幣近35元。米價長期居高不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日本國內的物價。日本1月的批發通脹率躍升至7個月來的高點,達到4.2%,且已連續5個月呈加速態勢。持續的價格壓力增強了市場對近期加息的押注。
有見及此,近日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宣佈,將最多投放21萬噸政府儲備米。有報道稱,這是日本首次以保障大米流通爲目的而動用儲備米,日本政府希望通過增加流通量以降低超市等的米價。
引發外界關注的是,去年,日本還以擔心對大米流通造成影響爲由拒絕投放儲備米,如今一改初衷是爲什麼?米價帶動家庭生活成本上漲,且在日本GDP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擴張的情況下,日本是否會加快加息節奏?
高米價的根源在於農業政策
日本米價漲了近一年,仍未見停息。
陳玲告訴記者,市面上大米價格上漲的態勢迅猛,但跟去年不同的是,如今市場已不再限購大米。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數據,截至1月27日,日本5公斤裝大米的平均零售價爲3688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21日元),較去年同期上漲82%,每公斤大米摺合人民幣近35元。而在此一週前,大米價格的漲幅爲78%,可見漲幅之快。有日本網友發帖抱怨稱,“已經吃不起大米了”。
數月的米價暴漲,導致日本市面上出現了“有價無市”的情況。一家位於東京的米店老闆表示,由於米價總體上漲,他們也不得不上調對外銷售的大米價格,當前出售的大米價格已經接近去年同期的兩倍,而且銷售的大米品種也減半。
“米荒”雖然擡高了米價,但並未給農民帶來利好。根據Teikoku Databank的一項調查,日本稻農破產和關閉的數量預計在2024年創下歷史新高。一方面是因爲農業生產所需的化肥、汽油、農藥等材料價格都在上漲;另一方面由於大米的消費量下降,農民實際上獲得的收益並不能覆蓋掉成本的上升,導致許多農民放棄種植水稻,這引起了人們對未來大米供應穩定性的擔憂。
去年9月,日本民衆曾迎來一波新米上市,他們原以爲等到新米上市米價就能回落。但如今看來,大米供應量的增加對抑制米價上漲的作用似乎並不大。數據顯示,去年12月,日本新米交易價格創下歷史新高,達每60公斤24665日元,爲1990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最高值。之後米價繼續攀升,如今更是錄得同比上漲82%的漲幅。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永福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米價格上漲如此迅猛,在日本大米市場中是很少見到的情形,也是去年大米供求緊張導致的結果。”
對於日本大米價格表現異常,有不少市場分析認爲,去年夏天日本多地接連遭受颱風侵襲,導致不少消費者、批發商競相囤購大米,進一步推高了米價。此外,受訪專家還把矛頭指向日本大米種植的“減反”政策。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技術經濟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錢加榮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減反”政策後日本水稻產能長期被削減,造成市場大米供應不足或緊平衡,當出現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或其他重大突發事件時,就會引發囤積、漲價等一系列問題,大米市場脆弱性就會立刻顯現。
爲了維持國內稻米價格,日本政府每年會對各都道府縣的主食用米規定生產指標,並把指標分配給稻米農戶,這就是日本從1971年開始推行的“減反”政策。該項政策將日本水稻種植面積限制在水田的60%左右,剩餘的水田要麼轉種其他作物,要麼休耕,政府也會給改種其他農作物的農民發放補貼。當初日本政府執行大米“減反政策”,主要是爲了維持大米價格和市場穩定,保障農民利益。
農林水產省前官員、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任山下和仁(Kazuhito Yamashita)去年曾撰文稱,在調控政策的影響下,日本大米產量逐年減少,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稻米品種培育計劃也陷入停滯,一旦需求增加就很容易出現短缺。
隨着日本國內人口減少,以及民衆的消費習慣逐漸轉向麪包等主食,日本對大米的需求量減少,2018年安倍政府時期就取消了這項政策。但不少分析認爲廢除“減反”政策起到的作用不大,僅是廢除了大米產量的目標,對農民的補貼仍在。
“雖然名義上政府在2018年取消了大米‘減反’政策,但仍通過農協和農業補貼進行種植面積計劃的調控,而且農協爲主導的大米收購途徑在不斷弱化。”陳永福向記者表示,日本大米價格還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出口量上漲、旅日外國人大米消費需求增加,以及不同產業的公司和外國人都加入到直接從生產者手中購入大米導致部分囤積,這些因素放大了日本大米市場的波動並催化價格上漲。
投放儲備米能平抑米價嗎?
爲應對米價的飆升,近日,日本農林水產省宣佈,將從政府儲備中釋放21萬噸大米。這是日本首次專門爲穩定供應而發放儲備大米。
據日本政府的方案,預計最早將於3月下旬向市場投放首批15萬噸大米,緩解大米流通緊張,這批大米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現在各地超市貨架。雖然政府投放如此大量的大米實屬罕見,但此舉並未得到大部分民衆的認可。2月17日,日本一項輿論調查中,對於政府將投放最多21萬噸儲備米的應對,81.3%的受訪者認爲“爲時已晚”。
事實上,此次日本決定投放儲備大米頗爲突然。去年9月,大阪府官員曾多次呼籲日本中央政府儘快投放儲備米,以緩解供應緊張,卻遭到中央政府官員拒絕,稱政府儲備米是在全年大米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投放。
然而“米荒”遲遲無法解決,日本政府也只好一改初衷進行投放,並要求在一年內再次回購等量的大米。日本相關部門認爲,在當前投放庫存米後又在一年內繼續回購,理論上可以有效調控日本市場上流通的大米數量、穩定大米價格。就連投放的數量也有考究,日本農林水產省解釋,之所以向市場投放庫存大米“21萬噸”,是因爲日本相關部門統計到今年在日本市場上流通的大米數量比2024年少了21萬噸。
但這一舉措的實際效果備受質疑。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儲備米的投放主要是短期應急措施,可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供需失衡和市場僵化等深層次問題。因此,米價能否迴歸正常水平,取決於政府能否採取更有效的長期政策來調整供需關係和改革市場機制。
陳永福也認爲,考慮到農業產業公司和外國人不斷涌入日本大米市場進行直接採購和囤積,再加之出口需求旺盛、旅日外國人不斷增加,預計今年日本很難出現大米價格急劇下降的情況,後續米價的表現還要看今年10月以後日本新米生產和上市情況。
“若米價繼續上升可能會產生需求替代,增加麪包等小麥消費的需求,同時進口大米也會成爲消費者的選擇之一。”陳永福說道。
日本央行或加快加息節奏
大米是日本人餐桌上的重要主食。而且日本的大米自給率幾乎是100%,因此在日本大米價格的帶動下,其他物價也在悄然上漲。
據日本央行最新統計數據,今年1月,日本國內企業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4.2%,超出市場預期的4%,該指數是衡量企業相互收取商品和服務價格的企業商品價格指數。有分析指,企業對企業價格的上漲可能會推高家庭爲商品和服務支付的價格。在各類商品價格方面,由於大米、雞蛋和肉類價格的穩步上揚,包括大米在內的農林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36.2%,食品成本上漲2.9%。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肖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米價上漲是日本近期物價上漲的重要推手。在日本家庭的飲食結構中,對大米的依賴性較強。在一些地方婚慶、喬遷、升學、添丁等重要場合,大米都是重要的伴手禮。作爲生活必需品,若這種趨勢持續,勢必會壓縮居民消費的空間。畢竟日本2024年實際GDP實際增長只有約0.1%,幾乎是停滯狀態,生活必需品價格的暴漲,勢必將擠出一部分消費。
受物價上漲的影響,日本家庭消費呈下降趨勢。日本總務省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家庭月均消費支出較上年下滑1.1%,連續2年呈現負增長。此外,日本2024年反映食品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比重的恩格爾係數爲28.3%,創1981年以來新高。
日本央行正在關注食品價格的波動。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上週表示,央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將把食品價格可能繼續高企並影響人們通脹預期的風險納入考量,“我們深刻地意識到,新鮮食品和其他常購產品價格超過2%的漲幅正在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包括生鮮食品在內的食品價格漲勢不一定是暫時的,有可能會影響人們的心態和價格預期。”
“大米價格的突然上漲,可能會導致日本央行被動加息,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日本央行的確認。”肖宇認爲,自去年10月以來,日本米類食品價格突然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同比上漲,推高了日本的CPI,繼而觸發了日本央行的防通脹職能,若這種漲勢持續,日本加快加息將不可避免。
王佳則認爲,日本央行的決策還要考慮多重因素,“一方面,大米價格上漲將直接推高食品價格,如果通脹率持續超出日本央行目標水平,央行可能會加快加息步伐;但另一方面,大米價格上漲將增加家庭生活成本,可能導致民衆減少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導致消費持續低迷,日本央行可能會放緩加息節奏以刺激經濟增長。”他認爲,日本央行是否加快加息步伐,要結合日本整體經濟狀況、就業市場表現和全球經濟環境等來考慮。
近期日本經濟增長呈現向好的一面。2月17日,日本內閣府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日本經濟表現超出市場預期,日本GDP環比折年率爲2.8%,遠高於市場普遍預期的1.1%,也超過上一季度的修正值1.7%。儘管私人消費小幅上漲且超過預期,但增速較上季度明顯放緩,另外淨出口增長的部分原因是進口下降,引發外界對日本國內需求減弱的擔憂。
當前,經濟學家預期日本央行將在今年夏季再次加息。隔夜指數掉期則顯示,市場認爲日本央行7月前加息的可能性超過80%,9月前加息已被完全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