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對話|馬斯克再衝刺腦機接口技術,“黑匣子”有新突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駱軼琪 廣州報道

馬斯克又放大招了。在最近Neuralink的發佈會上,他提到計劃在2028年實現“全腦接口”計劃。這到底是一個噱頭,還是真的就近在眼前?腦機接口行業目前到底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話腦虎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陶虎,聽聽他的分析。

《21世紀》:怎麼看Neuralink到2028年實現“全腦接口”的新規劃?

陶虎:我先簡單解釋下,馬斯克所謂的“全腦接口”,其實是指多腦區的接口,涵蓋運動區、感覺區、視覺區、聽覺區等。但並不是在腦子裡所有地方,每個神經元上,都插入一個接口。

當然,多腦區是很有意義的。因爲一方面,多腦區代表可以進行不同功能的探索,同時有些複雜的功能,確實是需要大腦的多腦區進行協同工作。

另一方面,要提高接口效率,無論是輸入還是輸出效率,其中通道數是很關鍵的指標。

在過去多年,業內多停留在幾通道或幾十通道的水平,但目前,無論馬斯克主導的Neuralink還是國內包括腦虎科技在內的頭部企業,已經可以做到百通道或幾百通道的量級。

當然馬斯克還提到,Neuralink可以讓腦機植入時間大幅縮短,而且相對更安全,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21世紀》:爲什麼Neuralink的腦機連接通道數看起來遠超同業?難點在哪裡?

陶虎:對高通量方面,應該關注有效高通量。就是每個通道之間的數據,有相應的獨特性。也就是相當於,一個通道的信息,怎麼去更合理地安排電極的輸入。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它核心技術都來源於集成電路製造,因爲現在做得最好的、而且需要的,也就是單細胞或者單神經元記錄或者刺激。腦神經元大概有多大?大概在幾微米到幾十微米之間。所以也就是,只需要每個電極做到微米級別就足夠。根本用不到現在先進製程的3-7納米工藝。所以這並不是技術限制所在。

無論是腦虎科技還是其他團隊,馬斯克現在如果做到3500通道數甚至30000通道數,我們也很快能做出來。

但腦機接口其實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是在單點炫技的工程。如果做萬道通道數、十萬通道數可以做出來,那後續還需要有腦電信號芯片與之匹配,也即每個通道後,需要進行相應的信號處理。

這本身確實沒有太大的技術難度。它更多是作爲一個植入到人體裡,特別是植入到顱骨內的大腦周邊或大腦裡的器件,有太多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操性考慮。

因此難度本身並不大,但同時爲什麼馬斯克能做到?

其實我們也能做到,只不過Neuralink做了取捨。它依然不可能做到把幾萬通道的信息,實時傳輸出來,而是把數據進行了大量壓縮、處理。Neuralink會把對其應用場景相關的數據,其中一些關鍵特徵提取出來,再對其壓縮一百倍甚至一萬倍,這樣才能滿足無線通訊的要求。功耗方面,也是通過犧牲一定性能,來實現低功耗、保護髮熱情況。核心是根據應用場景產品的需要,來針對性進行很多妥協和產品切割,這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