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米高榕樹恐毀恆春古城牆 樹根竄附、中腹土流失 文資局陷兩難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進行恆春古城修復時發現,有一棵高達20多米的大榕樹,樹根竄附,對古城牆造成危害。(文資局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進行恆春古城修復時發現,有一棵高達20多米的大榕樹,樹根竄附,對古城牆造成危害。(文資局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進行恆春古城修復時發現,有一棵高達20多米的大榕樹,樹根竄附,致馬道路面開裂,且中腹土有流失情況,恐危及古城牆。文資局昨(14日)晚在恆春郡福德宮廣場舉行古蹟修復說明會,對於大榕樹是否保留,居民分成兩派意見。文資局表示,在蒐集居民意見後,將邀集樹木、景觀與建築結構專家研議因應方案。
文資局表示,進行修復的恆春古城西南段B005、B006及B007段牆垣及附屬構體,興建於1879年,牆垣長度約241.85公尺,主要修復工程有8項,包括假設工程、拆除及拆解、城牆、馬道、六三案巡大隊房舍、西南砲臺、涵洞及其他。修復概要有牆面分級清整與補強、城牆崁腳及城外雜草抑制、馬道坍塌修整補強及設置通行步道區、砲臺殘跡整理與動線調整、設置上下樓梯、岸巡房舍遺構整修。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進行恆春古城修復時發現,有一棵高達20多米的大榕樹,樹根竄附,對古城牆造成危害。(文資局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文資局表示,去年開始進行的古城修復,原本預計在今9月完工,遇到連續天候不佳而延緩,預計在今年底可完工。修復過程中發現,涵洞有掏空、中腹土流失現象,主要原因是緊鄰城牆外有一棵高達20多米的大榕樹,樹幹即有11米、樹冠高10.6米,樹胸徑8.1米、樹胸圍13.34米,確切的年代不可考,但應該有相當長的年代,是一棵非常高大的榕樹。
恆春古城牆中腹土流失,文資局進行修復。(文資局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恆春古城牆中腹土流失,文資局進行修復。(文資局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恆春古城牆中腹土流失,文資局進行修復。(文資局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文資局指出,這棵大榕樹因樹根竄附,致城牆上馬道裂開,城垣也有多處樹根竄附,樹根深深扎進牆內,下雨時雨水從裂縫中滲入,城牆內的中腹土大量流失,尤其7月丹娜絲颱風之後,情況更嚴重,有鑑於澎湖媽宮古城遺構及臺南臺灣府城南門段城垣都是類似原因倒塌,因此對恆春古城的大榕樹需有因應方案。
恆春居民尤先生表示,大榕樹樹根危及古城安全,若以修樹枝的方式維護,作用不大,應該移除。
落山風自然解說工作室研究員顏士雄則表示,安全是第一優先考量,不論是榕樹或城牆,若倒塌會有安全疑慮,其次是考慮城牆與樹是否能共存,城牆與樹都是文化資產,古城已不具備當時的戰爭防禦功能,更重要的是歷史意義,廢墟也是一種文化景觀,可將大榕樹保留,讓大家瞭解歷史演進的文化景觀。
恆春居民、律師張怡舉羅馬古城牆爲例,她說,羅馬有許多古城牆長出無花果,形成特殊景觀,現在應該考量的是,城牆要呈現什麼樣的風貌,衡量「讓遊客走」這件事重不重要,或是改爲景觀區,讓大家欣賞城牆,這棵大榕樹長得如此高大,如果要移除,護樹團體或其他NGO團體可能會有意見。
有贊成保留大榕樹的居民表示,這棵樹真的很漂亮,且已和城牆融爲一體,移除有一定的風險,可以考慮另外建一個小平臺跨過城牆馬道,可以具同兼具安全和景觀、行走的需求。
文資局強調,該城牆路段馬道修復後,會開放給遊客行走,體驗古城風貌,大榕樹目前是以修枝方式維護安全,也沒有決定是要移除或是以更安全的方式保留,說明會主要是聽取居民意見,日後將邀集樹木、景觀與建築結構專家進行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