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智能教育發展藍皮書發佈,關注技術與教師數字素養提升

藍鯨新聞8月14日訊(記者 楊慧 實習記者 王瑜)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技術飛速迭代和升級,正加速教育行業智能化、數字化發展,從市場規模來看,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教育市場規模已突破800億元。

8月12日,《2025智能教育發展藍皮書——人工智能賦能教師發展》發佈,該藍皮書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智能教育專業委員會與訊飛教育技術研究院聯合編制。

據介紹,該藍皮書基於對2萬名教育工作者的調研和200餘個實踐案例分析,從多維度對人工智能賦能教師發展進行探討。在內容上,藍皮書主要系統梳理了AI在實踐中的作用,剖析了智能時代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相關要求、路徑和策略,並強調智能向善,探討了人工智能倫理安全要求及人機協同背景下教師關切的熱點問題。

據科大訊飛表示,藍皮書共分爲8章,內容方面呈現三大特徵。

第一,關注技術賦能,藍皮書圍繞智能技術支持的教學、研究及教師隊伍治理等場景,結合實踐案例分析,從技術視角分析並梳理AI在實踐中的作用;第二,聚焦素養提升,基於AI應用實踐對教師素養提出的新挑戰,該藍皮書剖析了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相關要求,從培訓、評價、教育實踐等要素切入,分析路徑與策略。第三,強調智能向善,藍皮書探討了教師應用AI和引導學生應用AI中,應遵循的倫理安全要求。

根據最新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教育市場規模已突破800億元。在賦能教師方面,人工智能目前可輔助性完成課程規劃、教案撰寫、作業批改等重複性工作。據公開數據調研顯示,使用AI備課工具的教師平均每週可節省5-8小時工作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教師隊伍現有數字素養、認知和應用不足制約了技術的充分發揮,缺乏風險監管,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日益凸顯,此外區域發展不均衡或導致數字鴻溝加劇。

教師與人工智能"共存、共教、共學"已成爲數智時代課堂變革的必然選擇,技術賦能應始終服務於育人本質的迴歸與昇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慕課發展中心主任李玉順認爲,課堂變革既需要技術支撐,通過AI賦能驅動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及體系創新,也需要教學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實現課堂大規模、常態化、系統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