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升學觀察、技工就業前景…世報教育特刊全剖析

世界日報年度「教育特刊」深入探討華人家庭關心的教育話題,8月10日(週日)隨報贈閱。

2025年的大學申請塵埃落定,在新鮮人即將走進大學校園之際,他們的錄取情況及可能對下一屆學弟學妹產生的影響備受關注。世界日報年度「教育特刊」10日 (週日) 隨報贈閱,內容回顧今年大學錄取的整體概況,並列出申請大學前一年的準備工作;此外,也分享華人學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得、大學各專業的就業趨勢,以及川普2.0政策、人工智慧對教育的影響,並透過相關案例,提醒教師、家長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2025年大學錄取觀察

最高法院推翻平權政策在大學錄取中的決定因素以後,不少華人家長樂觀預計華人學生在名校錄取上會有實質性的改善,但大學招生中仍存在多元化理念,遠非絕對的擇優錄取。

此外,報到率保護(Yield Protection)仍然嚴重影響錄取,因爲報到率(Yield Rate)是大學排名的重要指標,沒有一所大學會因爲一個不太可能來的學生而傷害自己的排名數據。

ABC學中文的心路歷程

「我參加了北京清華大學的高級漢語計劃,這種沉浸式環境迫使我調整,我開始用中文思考,而不是用英文思考後再進行中文翻譯。我終於理解那些會多種語言的學者在回憶錄中描述的感受——學習用另一種語言思考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你的世界觀。」

作者透過漫長而不完美的學中文歷程,體會到謙遜的必要性。「如果我能早點放下驕傲——無論是五歲時不願開口,還是青少年時期因犯錯而感到尷尬——或許我就不會失去母親的『母語』…語言學習需要正視自己的脆弱,它要求我們在追求語言上的清晰和文化上的連結的過程中,願意跌跌撞撞,磕磕絆絆。而現在,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準備好了。」

不必上大學 技工也吃香

美國職業技術教育正經歷一次悄悄的逆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選擇放棄傳統的大學之路,轉而投身於科技業。從焊接到機械加工等多個領域,薪資上漲與新技術的應用正在爲這些職業注入新的活力,逐步擺脫技工「又髒又低端」的刻板印象。

同時,人們對大學教育回報率的懷疑不斷加深,尤其是在學費數十年來不斷上漲的背景下,這也進一步提升了技工職業的吸引力。2023年秋季,以職業課程爲主的社區學院共招生11萬2000人,年成長16%,遠高於疫情前的3.7%。其中,機械修理、汽車服務等領域的入學人數更是增加超過11%。

AI、教育與人性困境 大學生自省

「我不認爲在教育中使用人工智慧本質上是違反道德的,但隨着我愈來愈依賴它,我開始更深入地反思科技與教育和人性的關係:即雖然使用AI並非不道德的行爲,但我們不能毫無顧忌地依賴它。就像許多技術產物一樣,既非全盤否定,亦非盲目接受。」

隨着愈來愈多地利用科技完成重複性高的學術任務,作者認識到人工智慧無法達到的境界:它們無法復刻人類的好奇心、情感紋理、倫理辨識,以及個人的聲音。透過與人工智慧的對比,可以明確學習過程的哪些部分更人性化,而且更不可被取代。

25元的快樂 模範生無聲的求救

紐約一所頂尖大學的一名學子初中時開始接觸大麻,上大學後轉而吸食笑氣。她說,「在網上25元就能買到,吸完後我會很放鬆。」表面光鮮的模範生,內心卻早已在壓力中崩塌。

資深臨牀社工指出,新型毒品如笑氣,價格低廉且易取得,對缺乏判斷力的青少年而言極具誘惑力。部分青少年無法找到人生方向,於是藉由濫用藥物來逃避現實,尋求短暫的放鬆;在學業表現突出的華裔學生中,這種問題並不罕見。

世界日報年度「教育特刊」資訊與時俱進、鉅細靡遺,深入探討華人家庭關心的教育話題;部分文章並提供原汁原味的英文版本,方便青少年直接閱讀。8月10日(週日)隨報贈閱,請到各世界日報零售點購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