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發佈,部分高校取消五大學科競賽破格入圍

近日,各高校陸續發佈“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備受關注的強基計劃招生即將拉開帷幕。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北大學、重慶大學等多所高校取消了五大學科競賽二等獎及以上考生的破格入圍資格。

此外,電子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招生簡章中都提到,高考單科成績特別優秀的考生可破格入圍。

2025各高校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序號學校名稱報名時間報網網址招生簡章1清華大學2北京大學3北京理工大學4月18日至5月10日4北京航空航天大學4月21日至5月9日5中國人民大學6北京師範大學4月18至4月30日7中央民族大學8中國農業大學4月20日至5月10日9南開大學10天津大學4月19日至5月10日11大連理工大學4月19日-5月10日12東北大學4月17日至5月10日13吉林大學14哈爾濱工業大學15復旦大學16同濟大學17上海交通大學18華東師範大學4月18日至5月7日19南京大學20東南大學21浙江大學2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3廈門大學24中國海洋大學4月21日至5月10日25山東大學4月21日至5月10日26武漢大學4月18日至5月7日27華中科技大學4月21日-5月10日28湖南大學29中南大學30國防科技大學31中山大學32華南理工大學4月19日至5月10日33四川大學4月21日至5月8日34電子科技大學4月21日至5月10日35重慶大學4月18日至5月11日36西安交通大學37西北工業大學38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9蘭州大學4月18日至5月10日

一、什麼是強基計劃?

2020年1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

二、強基計劃選拔什麼樣的人才?

強基計劃指導思想和原則是服務國家戰略,招收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爲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後備人才。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三、強基計劃招生專業範圍有哪些?

強基計劃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力學、基礎醫學、育種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高校會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並建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形勢要求和招生情況,適時調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四、強基計劃試點院校範圍有哪些?

目前全國有39所高校開展強基計劃試點招生,具體試點高校名單如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

五、強基計劃報考流程

4月至5月,簡章公佈,網上報名。

6月,考生參加統一高考。

高考後、7月4日前,各省(區、市)提供高考成績;高校確定考覈名單並組織考覈。

7月5日前,高校折算綜合成績,擇優錄取。

(日程安排如有變動,請以高校公佈的最新信息爲準)

六、強基計劃的錄取方式是怎樣的?

強基計劃在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維度考覈評價考生的招生模式。這裡提到了兩種模式:一是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按在各省(區、市)強基計劃招生名額的一定倍數確定參加高校考覈的考生名單。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覈後,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覈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5%),根據考生填報志願,按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二是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高校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覈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準,並提前向社會公佈。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後,由高校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對考生進行嚴格考覈,達到錄取標準的,經高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報生源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覈准後予以破格錄取。破格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併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七、報考強基計劃,還能填報其他志願嗎?

可以,強基計劃與其他高考志願並不衝突。如果考生被高校強基計劃錄取,則無法參加後續批次的錄取。如果考生強基計劃志願未被錄取,不影響後續各批次的錄取。

八、通過強基計劃錄取後,高校如何培養?

高校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單獨制定培養方案,採取導師制、小班化等培養模式。建立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暢通成長髮展通道,對學業優秀的學生,高校可在免試推薦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學、獎學金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推進科教協同育人,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入校後原則上不得轉到相關學科之外的專業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