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州民生實事出爐 涵蓋就業創業、殘疾人技能培訓等

原標題:2025年廣州民生實事出爐(主題)

涵蓋電動自行車、地鐵、食品安全、普惠托育等領域(副題)

南方日報記者 周甫琦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2月23日上午,廣州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宣佈經市人大代表差額票決選出的2025年廣州“十件民生實事”。含金量滿滿的民生實事,件件關乎民生福祉,涵蓋電動自行車、地鐵、食品安全、普惠托育、學位、全民健身、殘疾人就業等領域,事關市民羣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規範電動自行車駕駛行爲,減少闖紅燈等嚴重違法現象

增設路口非機動車信號燈,通過增設、完善中心區340個主次幹道信控路口非機動車專用信號燈,優化路口通行秩序,提升通行安全。

完善路口非機動車過街通道設置,通過優化設置560個交叉口非機動車過街通道,規範通行路線,提升路口通行秩序。

優化路段非機動車道,通過對部分道路新改擴建或品質化提升進行路權重新分配,優化設置非機動車道,對具備隔離條件的同步增設隔離護欄,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提升電動自行車監控取證設備,配設電動自行車監控取證設備320套,對闖紅燈等嚴重違法行爲進行抓拍。

2.重點地鐵站口周邊交通環境整治

對人流密集、通行不暢、羣衆反映強烈的20個重點地鐵站出入口周邊開展交通綜合整治,完善相關設施、標誌標識、設置停放區和禁停區,加強非機動車輛停放管理和違規佔道經營等問題的治理,改善市民通行環境。

3.加強校外供餐食品安全監管

在春、秋季開學期間開展全市轄區內校外供餐單位全覆蓋檢查;組織開展對約60家校外供餐單位相關負責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培訓。

4.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

加快建設普惠托育服務體系,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持續發展:推進“一街(鎮)一普惠”模式,盤活現有資源,完善社區普惠托育設施,持續深化醫育融合,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托育機構簽約提供服務,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全市100%街(鎮)建有普惠性托育機構。

5.普通高中學位供給再擴大

通過新建、改擴建公辦學校,舉辦綜合高中,引導規範社會力量辦學等方式,進一步擴大普通高中學位供給,全市增加普通高中學位1萬個以上。

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區級統籌,推動集團化辦學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涉農區相對薄弱普通高中納入優質基礎教育集團管理;積極創建省級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示範區和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實驗區,認定示範校8所、實驗校15所,促進普通高中內涵發展和多樣化特色發展,不斷提高辦學水平。

6.開展應急救護宣教普及

持續擦亮“紅十字救在身邊”品牌服務,深化應急救護培訓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家庭活動,開展應急救護知識公益宣教不少於500場,受衆5萬人以上,倡導“關愛生命救在身邊”文明風尚,營造“人人學急救、急救爲人人”社會氛圍,爲文明廣州、健康廣州貢獻紅十字力量。

協助做好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醫療衛生保障工作,培訓合格應急救護保障志願者,發揮廣州健康友好城市典範作用,全市年度培訓紅十字救護員不少於3.8萬人。

7.以高質量服務推動就業創業

通過組織創業培訓、創業服務等支持創業者入鄉、返鄉就業創業,以高質量創業帶動就業,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組織創業能力提升培訓1000人,開展就業創業指導進校園、進社區服務100場次,培育鄉村振興創業典型村10個。

8.增加全民健身活動場地

加大體育場館、體育公園、足球場等運動設施的改造建設力度,增加市民身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增加大型體育公園數量,增加足球場地,全市足球場地數量從1853塊提升至1890塊。推動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場館改造項目向市民開放,爲羣衆就近健身提供便利。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全市行政村(社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覆蓋率達到100%。

9.促進鄉村少年兒童素養教育提升

推動校外素養教育資源豐富的中心城區與資源相對薄弱的鄉村地區“結對”,共同爲鄉村少年兒童提供素養教育,提供音樂、美術、科技、語言藝術等各種類別課程不少於400節。

開展鄉村少年兒童政治啓蒙和價值觀塑造,拓展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營地(基地),組織少年兒童、少先隊員到營地(基地)開展實踐體驗、參訪學習活動不少於5000人次。

加強鄉村教師交流。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聯合教研、大師講座、工作坊等形式爲鄉村素養教育教師提供交流提升平臺,服務人數不少於1000人次。

10.推動建立物業小區業主組織

推動成立業主組織,提升物業小區治理效能,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監督業主組織規範履職,提高業主自治水平,減少物業管理矛盾糾紛。全市全年完成不少於300個物業小區業主組織(包括物業管理委員會和業主委員會)的成立(換屆)任務,全市物業小區業主組織比率提高到80%以上。

10.加強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

體現對弱勢羣體的關愛,召開殘疾人專場招聘會,新增1000名殘疾人就業。

提升職業技能水平,組織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89班次。

(注:最後兩項贊成票相同,一併入選)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