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拜城“烏孫古道與絲路文明”溯源之旅實踐活動在拜城縣舉行
來源:光明網
5月20日至21日,2025年新疆·拜城“烏孫古道與絲路文明”溯源之旅實踐活動在拜城縣舉行。活動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委宣傳部、中共拜城縣委員會、拜城縣人民政府、浙江省溫州市援疆指揮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聯合主辦,來自國內多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的6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活動。
開幕式上,阿克蘇地區人大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瞿紅豔在致辭中指出,烏孫古道是見證千年文明交融的歷史走廊,橫貫天山南北的咽喉要道,承載着各民族共同開發邊疆的歷史傳統。此次活動匯聚疆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聚焦烏孫古道的軍事、交通、文化價值,必將爲古道的研究與保護注入新思路。要以此次活動爲契機,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爲阿克蘇地區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拜城縣委書記霍軍介紹,拜城縱深推進“文化潤疆”工作,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託“石泉溼美”特色資源,持續挖掘克孜爾千佛洞、劉平國刻石、烏孫古道等在內的文化資源,精心謀劃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文旅項目,走出了一條文化保護和旅遊發展深度融合、壯大縣域經濟的好路子。此次活動,不僅是對拜城歷史文化又一次重大挖掘,也是推進“文化潤疆”工作的重要載體,更是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實踐。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黃維忠指出,烏孫古道證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正是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共同開闊遼闊疆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的結果。期待此次實踐活動成爲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和拜城校地合作共建的一個基礎,將學術資源轉化爲拜城文化賦能的不竭動力。
隨後,復旦大學教授吳玉貴、陝西師範大學研究員韓香、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孟嗣徽、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肖小勇分別就“《新唐書龜茲傳》史源考證”“南北朝時期龜茲與絲路交通——從梁元帝《職貢圖》中的‘龜茲國使’說起”“西域梵相:龜茲石窟羣中的文明與互鑑”“20世紀以來新疆的宗教調查與研究”作主旨發言。
在專題報告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劉平國刻石與中央政權西域治理研究”“烏孫古道文旅融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證研究”“絲路文明的歷史見證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絲綢之路上的考古、語言、宗教與藝術”四個主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並進行深入探討交流。(劉志佳 周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