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石景山地區生產總值696.6億元 增速居中心城區第一

本文轉自: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鮑聰穎)8月21日,記者在“一把手發佈·京華巡禮”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石景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6.6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居中心城區第一。

會上,石景山區委副書記、區長萬隆介紹,“十四五”以來,石景山區立足國家級產業轉型發展示範區、綠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態宜居示範區的“三區定位”,深入實施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兩大戰略”,統籌做好城園融合、產業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篇文章”,經濟社會發展韌性與活力顯著增強。“十四五”以來,地區生產總值一年一個百億臺階,從2020年的973.8億元增加至2024年的1312.9億元。2021至2024年,石景山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1800億元、佔全市投資總量的5.2%;2021至2023年,連續三年地均投資強度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7.7%,居中心城區第一。今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6.6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居中心城區第一。

接續實施兩輪高精尖產業行動計劃

萬隆表示,石景山區把產業轉型作爲該區經濟工作的戰略支撐,接續實施了兩輪高精尖產業行動計劃,推動產業體系由“1+3+1”(以現代金融業爲戰略主導,以數字創意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爲支撐、以商務服務業爲配套的“1+3+1”高精尖產業體系)向“2+4+4”(以信息技術和現代金融兩個千億級產業爲主導,以科幻、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等新興產業爲特色,前瞻佈局未來信息、未來製造、未來健康、未來空間等未來產業,加快形成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未來產業梯次發展的“2+4+4”現代化產業體系)迭代升級,構建“主導+特色+未來”梯次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二三產業佔比由從7:3到1:9的反轉。

主導產業不斷鞏固,信息技術和現代金融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羣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六成。信息技術產業引領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全市首個數字人民幣綜合性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7.4%;現代金融形成了光大、華夏、郵儲信用卡中心和陽光消費金融“三卡+消金”的發展格局。

特色產業加速壯大,我們深耕科幻、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四個特色產業,通過構建“政策保障+平臺支撐+生態優化”的創新體系,實現創新資源從“分散”到“集聚”的轉變,四個特色產業年收入達到1300億元。

全力建設京西科技創新強磁場

“十四五”時期,石景山區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重塑助力區域轉型,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力促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石景山區委常委、副區長李文化介紹,石景山區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爲五子聯動的首要一“子”,全力建設京西科技創新強磁場。“十四五”時期,石景山區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59項,建成共性技術平臺14個。注重龍頭企業引領,依託中國電科等“創新國家隊”,實現系統仿真等前沿技術論證和體系化創新;依託抖音等龍頭企業和首鋼等市屬國企“創新先鋒隊”,加強智能感知等關鍵技術攻關。實施中小企業夥伴成長計劃,出臺獨角獸企業等專項支持政策,建立以國家級“小巨人”爲引領、市級專精特新企業爲主力、創新型中小企業爲後備的梯次發展格局。

石景山區將中關村石景山園作爲全區產業轉型的主陣地和主戰場,加快建設高品質特色化園區。2024年,中關村石景山園實現收入4600億元、較2020年增長45.2%,空間佈局持續優化,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京西八大廠”等特色空間納入中關村石景山園佈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面積拓展至14.4平方公里,增設1個省級高新區,形成“一核心、兩組團、五個特色園區”發展格局。

此外,石景山區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成爲全市“一超多強”佈局的重要支撐;科幻產業集聚區成爲全市“一核多點”佈局中的“一核”;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納入全市“兩區”建設重點園區,中國電科智能科技園揭牌國家級引才引智示範基地;中關村工業互聯網產業園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中關村虛擬現實產業園建設全市虛擬現實產業組團核心承載地。

106個、551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完工

石景山區副區長曹世輝介紹,石景山區在“十四五”期間,深入實施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兩大戰略”,統籌實施481個城市更新項目,帶動投資超900億元;堅持開展老舊小區改造,提前完成樓本體改造任務;堅持實施五大棚改,惠及14200餘戶居民;堅持推進老舊廠房更新,首鋼園成爲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2024年遊客量達到1300萬人次。

老廠區方面,首特鋼轉變爲涵蓋“辦公+研發”的科技園區,北重廠轉變爲科技文化產業園。老舊小區方面,106個、551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樓本體改造全部完工,實現“五年任務、四年完成”,特別是全區老舊小區上下水改造率達到了93%,老樓加梯竣工總量達到173部,利用超長期國債支持,更新219部住宅老舊電梯。“我們還爭取了國債資金支持,啓動永定河盧三段堤防工程建設,永定河畔百年麻峪村搬遷實現了破題。”曹世輝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