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外牙醫維持50名實習名額 再掀兩派論戰

▲衛福部公告114年國外牙醫臨牀實作分發名額,再次掀起兩派議論。(示意圖/Pixabay)

記者白珈陽/臺中報導

近日衛福部公告114年國外牙醫臨牀實作分發名額,連續9年維持50名,在尚未平息的「波波牙醫」議題裡,再次掀起兩派爭論。本土小牙醫聯盟認爲,50名實習名額對於教學現場過多,國外牙醫名額不應超過國內招生總數的十分之一;美日牙醫聯盟則質疑,此政策影響國外學歷牙醫的考試權及工作權,甚至可能違憲。

美日牙醫聯盟理事長蕭美玲表示,針對國外學歷牙醫師的處理,立法院於2022年修法時加入「落日條款」,規定自2023年1月1日出國就讀牙醫系的學生,須經學歷甄試,才承認其學歷,以此限制出國留學人數。然而,目前仍有約650名已通過第一階國考的考生,因實習名額受限,無法繼續進程,導致取得執照的時間無限延宕。

「當時立法院三讀通過醫師法修法,附帶決議要求衛福部儘速解決這些人的實習問題,但3年過去了,衛福部卻毫無作爲,我們只是要求政府最基本的依法行政。」蕭美玲說,這不僅違反信賴保護原則,也違反醫師法與考試法,使考生的基本權利受損。她也說,依據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6年內未通過第二階段國考者,須重新應考第一階段國考。這些考生尚未獲得實習機會,就可能因考試法規定失去資格,被迫重新考試與排隊,形同無限輪迴。

律師陳星宇則表示,衛福部將國外學歷牙醫師實習名額限制在50名,並未提供合理數據解釋其決策依據,決策過程也不透明,僅曾強調「爲維護醫療品質」與「市場供需平衡」,但相關說法過於籠統。「若真要提升醫療品質,應建立更嚴謹的考覈與訓練機制,而非透過無法檢驗合理性的總量管制來限制特定羣體的發展。」

陳星宇提到,部分輿論認爲,國外牙醫系畢業生回臺執業可能影響醫療品質,但此說法卻沒有統計依據,「目前沒有任何實證研究顯示,國外學歷牙醫師的醫療疏失率較國內畢業生高,某種程度上國外學歷牙醫已被『標籤化』」

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長黃映綺指出,醫師總量管制是爲了維護教育訓練及醫療品質。然而2022年的50名波波牙醫實習生中,就有22位是在師資不足的醫院實習,訓練品質十分令人擔憂,且2018年衛福部口腔醫學委員會就曾決議,由於牙醫師人力過剩,波波牙醫實習名額於2024年時降回30名,衛福部亦在2019年公告,將適度降低波波牙醫名額。

黃映綺也說,政府統計牙醫人力已經過剩,過往也曾預告會降低波波名額,協會將繼續推動在醫師法明訂「國外牙醫學歷實習名額應不超過國內招生名額總量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