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學區房徹底變天

開年,就有很多人關注學區房,來諮詢石榴叔的也不少。

從過去幾個月的成交數據看,學區房並沒有走出一條獨立行情。

當然,也不像樓市自媒體說的那樣,一敗塗地,成交量擺在那邊,需求依然存在,只是市場割裂的比較厲害,出現了大量的信息不對稱,讓很多人完全看不懂。

01

家長變了

不得不說,這幾個月我遇到的家長,和幾年前不太一樣了。在教育上,有越來越佛的趨勢。換個角度,可能是卷不動了。

過去幾年,只要提到教育,沒有一個家長不皺眉頭,彷彿有一種力量在推着你在卷,根本停不下來。

最難受的是表裡不一,表面上減負,實際上競爭加劇,表面上考試減少,實際上在拼證書。

就拿本地來說,初中優錄除了全優全三好,還要看國賽一二等、劍橋五級至少KET、部分白名單賽事證書。

歸根結底,孩子太多了,優秀的孩子太多了,只能提高篩選標準。

當然,這種佛並不影響家長在教育上的“投入”,只是更爲理性,不會像過去那樣不顧一切的加槓桿,對虧損也有一定的認知。

買不起的,虧不起的,完全不考慮學區房了,就準備上上課外班。

能買得起的,尤其外來人口,還是會買,想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託舉一下,至少自己不會後悔。

這種變化至少砍掉了學區房市場三分之一的需求。

02

人口是指揮棒

說到學區房,就不能不說人口,這是需求的入口。

拿南京來舉個具體例子,趨勢一目瞭然。

這裡還要考慮二胎三胎的因素,因爲這些家庭對學區房的需求,只有一套。

這個數據,近兩年官方都沒有具體披露,不過一胎的佔比已低於50%。

這些數據說明什麼?在幼兒園關閉潮之後,未來幾年,小學入學人數會大幅下滑,再過幾年就輪到初中了。

所以,學區房市場的整體需求會越來越弱,暫時看不到反轉的可能。

03

大量房子在去學區化

學區房本質是什麼?把對教育關注的家庭,通過證書或房價進行篩選,然後集中起來。

孩子能出成績是學校牛嗎?還是老師牛?

在小學階段,我覺得學校的佔比15%,老師的佔比15%,家庭的佔比70%。

在初中階段,學校的佔比30%,老師的佔比30%,家庭的佔比40%。

在高中階段,學校的佔比40%,老師的佔比40%,家庭的佔比20%。

所以當下,反覆強調家校共同體的小學,學校的重要性一直在削弱,家長的跟進和付出纔是最重要的,到了初中和高中,學校纔是最重要的。

很多家長明白這一點之後,對小學學區就沒那麼深的執念了,市場除頂級小學被繼續認可外,其他小學已經平均化。

眼下,願意在小學學區上砸錢的,主要是二胎家庭,雙學區,一次投入解決所有問題。

未來幾年,小學學區房的流動性會進一步下降,學區屬性會大幅削弱,居住屬性差點的大概率要爛在手上。

那麼初中呢?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中考比高考重要多了。

中產,甚至僞中產家庭,是不能接受教育的不確定性,所以在有條件,還是願意投入。

很多人問我,去一線初中包出成績嗎?肯定不包,要看孩子自身努不努力。

好的學校,有相對好的學習氛圍,比較高的天花板和競爭參照物,還有一點,就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和學校一對比還是有差距,尤其進入高中後反過來看。

目前初中學區房是極端化發展,經過一輪40%的跌幅,老破小很搶手,因爲便宜,買的就是個學位,用完就賣,反正也不住。大家都知道未來要虧錢,總價低,就意味着虧損小,只要學校足夠好,三年以後能脫手。

居住屬性好的房子也搶手,很多人還是在意住的環境。從去年下半年樓市的走勢看,核心區+好學位+次新房,價格都在反彈。

剩下的呢?學校不是一線的,房齡老面積大的,一跌不起,一跌再跌。

學區房是消費品,這個已經得到反覆確認了。

小學學區房已經過了大限,現在還在買單學區的,一定要想清楚,幾年後賣不掉,初中如何解決。

不要對小孩未來的成績過分自信,就這麼確定能被優錄?你先問問自己夠雞嗎?去年以來,找關係辦理入學的詐騙案頻發。一步錯,步步錯。

初中學區房,大概還能挺3年。

對於現在還持有學區房的,我還是那句忠告,用完就賣,不要有一點猶豫。從去年看,高點往往出現在年底。優質房源出現在6-9月。

最後還想和各位家長多說一句,去了好學校纔是第一關,後面要付出更多,一定要有心理準備。

可能有人要反駁我,覺得學校不重要,自己拼就行,那可能是角度不一樣,有很多家庭是不願意在教育上承受任何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如果錢可以解決,那就花錢買房,如果虧不起,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