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下半年的3大前沿趨勢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正站在一個巨大的“範式轉移”的門檻上,許多變化正悄然發生,影響着我們的工作、認知甚至財富。本文將深入探討2025年下半年的三大前沿趨勢:AI輸出內容佔比的提升、互聯網信息孤島的加劇以及搜索引擎的被迫改變。
———— / BEGIN / ————
我們正在經歷的,不是工具的升級。我們正在經歷的,是規則的重寫。
這是我看完之後,最直觀的感受。
6月8日,卓克老師做了一場信息量巨大的直播。作爲著名的科普作者,卓克老師長期追蹤科技進展,擅長透過現象拆解科技底層邏輯。
而在這場直播中,卓克老師也分享了他對2025下半年的3大前沿趨勢判斷。分別是:
1)AI輸出內容佔比越來越高;
2)互聯網信息孤島加劇;
3)搜索引擎的被迫改變。
我知道。我知道。AI,趨勢……這些詞,你已經聽得夠多了。每天都有人在談,好像也沒什麼新鮮的。
但是,今天的我們,可能正站在一個巨大的“範式轉移”的門檻上。大量的變化,可能直接關係着我們的工作、認知,甚至財富。
所以今天,我還是想試着幫你梳理一下,這3大趨勢,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些什麼樣的變化,正在發生?以及,最重要的,對我們來說意味着什麼?
一共10點。與你分享。
喝口水。我們從一個故事開始。
AI作坊
《晚飯切記不要吃它!現在知道還不晚!》《你每天都在吃的東西,正在悄悄謀殺你!》……
這樣的內容,你可能或多或少收到過。2022年之前,類似的“養生謠言”,一度在微信的朋友圈、羣聊裡氾濫。今天,這個不能吃了。明天,那個又不能吃了。後天,基本就只剩西北風了。
但是,你知道嗎?這些內容的背後,其實有一個成規模的產業。
他們在業內,有自己的諢名。一些公司,會組織農村的留守人員,在一棟大樓的格子間裡,用一種極其勞動密集型的方式,批量生產這些內容。他們的文化水平也許不高,但足夠勤奮。一篇內容,一兩個小時,幹完從構思、拼湊素材到發出的活兒。人力和汗水,維持着這種手工作坊的運轉。
但是,2022年之後,你猜怎麼着?
這個產業的中心,開始轉移。內容的風格,也調整成了《至今都讓人無法原諒的10大爛片》《汪峰剛離婚,第五任就被安排好了》這種更需要信息整合能力,看上去也好像更“高級”了的方向。
爲什麼會這樣?
因爲,AI作坊,開始替代手工作坊了。
2024年6月,央視報道了一則新聞。一個年輕人,手握842個微信公衆號,開發了一個前端程序。他只需要在程序裡填入幾個關鍵詞,選擇一個方向,比如明星緋聞,比如離奇案件,AI就能自動生成一篇“有鼻子有眼”的文章。一天時間,他就能發出4000-7000篇文章。
天啊。4000-7000篇。那麼,成本是多少?
覈算下來,每篇的成本,是一分錢……的五分之一。但是,一篇“爆款”,比如他編造的“西安發生大爆炸”,能帶來一塊四毛三的廣告分成。
手工作坊的埋頭苦幹,在AI的工業化生產面前,簡直就跟小孩子打架一樣。
當然。講這個故事,不是爲了告訴你,“這是一種賺錢方式”。講這個故事,是爲了告訴你,一方面,AI正在重塑專業,比如“開了三個小時的會,AI一分鐘就能出紀要”。另一方面,AI也被一些人用來生產垃圾。而隨着生產成本不斷趨近於零,這兩種內容的數量都會呈現出一種爆炸式的增長。
內容的生產規則,開始改寫。於是,一個更加深層次的問題,就會開始浮出水面。
卓克老師稱之爲,信息肥胖症。
信息肥胖症
什麼是“信息肥胖症”?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吃上白米飯,我們就會覺得很幸福。因爲很多人還在吃糠咽菜。可是從某天開始,我們所有人,每天吃的,都成了頂級大廚做的、一模一樣的“滿漢全席”。每一道菜,都無可挑剔,都能打95分。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很幸福。但很快,你就會感到乏味。甚至噁心。
因爲AI而爆炸式增長之後,我們見到的內容,可能也會如此。
在AI的世界裡,優秀的內容,可能也會變得高度相似。AI爲了追求高分,會不斷學習那些被驗證過的“成功經驗”,學習那些最能調動情緒的句式,最符合邏輯的結構,最吸引眼球的標題。然後,無限複製。
這樣一來,內容,就會“趨同進化”。你看到的10篇分析文章,可能用了同一種總分總結構。你刷到的5條短視頻,可能用了同一種背景音樂和剪輯節奏。
它們都很優秀,但它們都很相似。
當這種“相似的優秀”開始氾濫,我們就會每天被動攝入高熱量、高糖分食物。我們會被海量的高分內容淹沒,大腦卻感受不到任何驚喜和真正的滋養,反而會因爲信息的過載和同質化,產生深深的倦怠感。
這就是信息肥胖症。
因爲它們都很相似,所以它們都不優秀。
那怎麼辦?
這個時候,“粗大的長尾”的價值,反而就體現出來了。
粗大的長尾
什麼是“粗大的長尾”?
語言學家通過研究“布朗語料庫”,發現過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海量的英語文本中,我們用於日常交流、寫作,所高頻使用的單詞,可能就是那麼幾千個。這幾千個單詞,佔據了97.5%的篇幅。而剩下的2.5%,由幾萬個極其低頻的詞彙構成。這些詞彙,在整個語料庫裡,可能只出現過一次。比如,某個極其生僻的微生物名字。比如,一種極其罕見的,用來形容諂媚的說法。
這些海量的、低頻的、不那麼“標準”的詞彙,就是語言多樣性的“粗大的長尾”。
如果,AI總是用95分的“標準答案”去訓練自己,那你猜,會發生什麼?
這個“長尾”,會迅速地消失。AI的語言,會越來越流俗,越來越“正確”,越來越教科書。最終,模型就會因爲缺乏多樣性的滋養而“崩潰”,失去創造力。
那麼,誰來提供這個“粗大的長尾”呢?
是我們。
是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在日常聊天、寫作、犯錯,甚至胡說八道中,產生的大量不完美但充滿多樣性的內容。你的一次口誤,我的一次筆誤,一個孩子天馬行空的幻想,一個醉漢顛三倒四的胡話……這些在AI看來充滿“錯誤”的東西,可能恰恰纔是維持整個信息生態健康和活力的關鍵。
AI,負責生產標準化的“幸福”。而我們的價值,在於創造“各有各的幸福”。
開放的大陸
但有趣的是,內容和信息在井噴。互聯網的“城門”,卻在加固。
什麼意思?
我們先把時間,撥回到20年前。
那時的互聯網,是一片開放的大陸。你可以從新浪的一個新聞頁面,輕鬆地鏈接到搜狐的一個論壇,再從論壇跳轉到一個個人博客。大量的信息,在自由地流動。
這背後,其實要感謝一個叫做“爬蟲”的東西。
什麼是“爬蟲”?
互聯網世界裡,有一羣不知疲倦的“快遞員”。它們每天穿梭在無數的網站之間,不知疲倦地閱讀、記錄每個網站的內容和地址。然後,把這些信息,彙總給搜索引擎公司。比如谷歌。比如百度。
你一搜索,搜索引擎就把這些快遞員記錄下的地址給你。你一點,就去了那個網站。卓克老師說,對於中小網站來說,曾經一度有超過一半的流量,都來自於搜索引擎的引流。
這羣快遞員,就是爬蟲。
可是,這羣快遞員,總不能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吧?
所以,在那個時代,人們又普遍遵守着一個叫做“robots.txt”的君子協定。網站可以通過這個協定,禮貌地告訴所有快遞員,我家歡迎你來,或者,我家不歡迎你。
那是一個相對開放的,互聯的,黃金時代。
但是,這個黃金時代,並沒有持續太久。
爲什麼?
信息孤島
因爲大陸上,開始出現了一些極其強大的“王國”。
隨着“超級App”的崛起,它們在自己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自給自足的流量池。用戶在App內部,就能完成社交、購物、娛樂。它們不再需要,至少不再那麼需要搜索引擎這個“中介”來導流。
於是,有的人開始對快遞員關上大門。他們修改自己的“robots.txt”,明確拒絕搜索引擎的訪問。
信息孤島,開始誕生。
這還只是第一階段。之後,戰爭徹底升級。
爲什麼?
因爲AI大模型來了。
訓練AI,需要投喂海量的數據。這些“孤島”裡的數據,無論是商品信息、用戶評論,還是社交內容,都成了最誘人的“礦產”。於是,一些人派出的爬蟲,不再是爲了給用戶帶路,而是爲了給自己的模型挖礦。他們想盡辦法,繞過君子協定,偷數據,甚至委託第三方公司去挖礦,然後把礦石藏在別處,自己偷偷用,以規避法律風險。
這下,遊戲規則,徹底改變。
數據投毒戰
當然。有挖礦的,自然就有護礦的。
作爲反擊,孤島的主人們也升級了防禦系統。他們不再僅僅使用簡單的,禁止誰來的“黑名單”,而是採用了更加嚴格的,只允許誰來的“白名單”。更厲害的是,他們開始部署高級的“人機識別”技術,來分辨訪客到底是人,還是僞裝成人的“機器爬蟲”。
怎麼分辨?
卓克老師舉了幾個例子。比如,機器爬蟲的鼠標移動軌跡,往往是點到點的直線,加速度恆定。而人的移動則是不規則的曲線。機器滾動頁面的速度,可能是勻速的。而人則是時快時慢。甚至,還會檢測你的“瀏覽器指紋”、IP地址段等等。
一旦發現你是“機器”,他們甚至會給你投喂“有毒”的數據。比如,一些亂七八糟,驢脣不對馬嘴的內容。
用這些毒礦石煉丹,可能就會走火入魔,胡言亂語。
而互聯網,也從一個開放的大陸,分裂成了一個又一個堡壘森嚴的孤島。
左右互搏
那麼,作爲流量最大的分發中樞,搜索引擎的命運,會怎樣?
它開始變得有些“擰巴”。
什麼意思?
一方面,以Perplexity AI爲代表的新工具,可以直接給你一個總結好的、像聊天一樣的答案。很方便。另一方面,谷歌、百度這樣的傳統巨頭,爲了應對挑戰,也開始在搜索結果的最上面,給你一個AI總結的答案,比如谷歌的“AI Overview”。
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卓克老師分享了一組數據。谷歌在推出這個功能之後,有35%的用戶,看完這個AI給的答案,就心滿意足地直接退出了。他們不會再點擊下面的任何鏈接。
這意味着什麼?
谷歌的商業模式,需要你點擊搜索結果。但是,它自己的AI功能,就像一個盡職的管家,在你點擊搜索結果之前,就滿足了你的需求,然後把你送走了。這就等於“截胡”了自己的生意。
這是一個典型的“左右互搏”的商業困境。
同時,那些依賴搜索引擎獲取流量的下游網站,也因爲用戶的不再點擊,而面臨“枯水期”。
那怎麼辦?
商業世界裡,一個模式走不通了,就必然會有新的模式來替代它。
那麼,這個新的模式,會是什麼呢?
免費增值
卓克老師做了一個預測。
未來的搜索,可能會走向一種“免費增值”的模式。
什麼是“免費增值”模式?
過去的傳統搜索,就像一個熱心的路人。你問路,他會給你指一堆可能的方向,告訴你“那條路好像可以通”、“這家店似乎有賣”,然後你自己走過去。這個服務是免費的。
而未來的AI搜索,更像一個經驗豐富的“私人嚮導”或“專車司機”。你告訴他目的地,他直接分析所有路線,過濾掉所有死衚衕和假信息,然後一腳油門,把你舒舒服服地“背”到目的地。
但是,這種專車服務,成本更高。
一方面,去“信息孤島”獲取高質量、無污染的數據,需要支付高昂的“過路費”或“購買費”。另一方面,運行AI進行深度分析、推理和總結,也需要消耗算力成本。卓克老師提到,一個複雜問題的回答成本,可能高達幾美元。
所以,未來的模式可能是,大部分簡單的搜索,比如“一公斤等於多少磅”,依然免費。但是,如果你問的是一個非常複雜、需要動用大量AI算力去推理、分析的深度問題,那麼,對不起,請付費坐“專車”。可能是一個月20美元的訂閱費,也可能是按次收費。
爲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付費,將成爲常態。
暫時安全
好了。現在,讓我們回到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問題。
那麼,這一系列的規則變化,對我們來說意味着什麼?是不是意味着,很多人就要失業了?
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員,那你可能確實會受到比較大的衝擊。
爲什麼?
因爲,AI的進化,也遵循“最小阻力路徑”。它最擅長在規則清晰、數據充足、反饋明確的領域取得突破。而編程和數學,恰好就是這樣的領域。代碼有沒有Bug,一運行就知道。數學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反饋非常清晰。
但是,如果要取代複雜的所謂“白領工作”,那AI至少還要再翻過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數據嚴重缺失。
一個白領每天處理的各種瑣碎、非結構化的任務,本身就是一個“超級粗大的長尾”。比如安撫一個憤怒的客戶。比如協調兩個互相推諉的部門。比如猜測老闆一個眼神的含義。這些任務,很難有標準化的數據可供AI學習。AI甚至沒見過你怎麼幹活。
第二座大山,是反饋極其模糊。
你一項工作做得好不好,你老闆可能一個月纔給你一次評價,而且評價裡可能還夾雜着他的個人情緒。這種稀疏、模糊的反饋,很難讓AI優化自己。它需要的,可能更多是像下棋一樣,每一步都有對錯的即時反饋。
第三座大山,是研發者的偏好。
AI的研發者,天然地會把自己認爲“聰明”的任務,比如解奧數題,比如寫代碼,作爲AI的優化目標。而對一些他們認爲“重複、瑣碎”的工作,比如處理Excel表格、寫會議紀要,缺乏優化的動力。
所以,如果你從事的是一項需要大量人際溝通、處理複雜非結構化問題、充滿創造性和模糊性的工作。那麼,也許應該先恭喜你,暫時安全。
關於未來
那麼,未來呢?
既然短期之內暫時安全,那我們應該做什麼,才能在未來更有價值?
身份的轉變,也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學會從一個“答案的尋找者”,轉變爲一個“問題的提出者”和“價值的整合者”。
什麼意思?
過去,信息稀缺,誰能更快地找到答案,誰就更有優勢。一個人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他掌握了多少信息。但在今天,AI能提供無限的答案。這個時候,答案本身,就變得廉價了。
那麼,什麼東西,變貴了?
提出一個好問題的能力,變貴了。
一個好問題,能定義邊界,能指明方向,能激發AI產生真正有價值的輸出。它像一把手術刀,能精準地切開復雜問題的核心。未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將是“提問能力”的差距。
同時,如何利用AI這個強大的“外腦”,整合多方信息,識別其中的矛盾和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洞察,並最終解決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這種整合與創造價值的能力,將是未來最核心的競爭力。
未來,提出一個好問題的能力,提供具體解決方案的能力,是真正的稀缺品。
最後的話
感謝卓克老師的無私分享。
但是,畢竟篇幅有限,如果可以,我還是會建議你,把這場直播找來完整地看一看。當然,卓克老師的課程、書籍,也都很值得你去學習。
現在,我們再回到卓克老師分享的,他對2025下半年的3大前沿趨勢判斷:
1)AI輸出內容佔比越來越高;
2)互聯網信息孤島加劇;
3)搜索引擎的被迫改變。
不知道你是不是已經有了更深的體感?
是的。我們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路口。AI這個物種,它的進化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它正在像水和電一樣,滲透到我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重塑着我們習以爲常的一切。
我們感到不安,是因爲我們手中的舊地圖,正在失效。我們賴以生存的規則,正在改變。
但是,我們並不是站上了懸崖邊。我們只是站在了一片新大陸的岸邊。
這片大陸,物產豐饒,但也充滿了未知的挑戰。我們每個人,都像第一批登陸的探險家。
有的人,看到的是猛獸和風暴,感到恐懼,選擇留在船上。而有的人,看到的是前所未見的植物和礦藏,他們選擇拿起工具,學習如何與這片大陸共存,如何利用新的資源,去建造一個前所未見的家園。
所以,不要害怕。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勇敢地,踏上這片新大陸。
未來的路,就在腳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劉潤,作者:卓克 主筆 / 二蔓 編輯 / 歌平
想要第一時間瞭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