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婚姻數據:610萬對新婚,351萬對離婚背後真相

民政部的數據一出來,我的朋友圈炸了。

610.6萬對結婚,351.3萬對離婚。有人配了個哭笑不得的表情包,有人轉發時只打了一串省略號。

我盯着這兩個數字看了很久。每1000箇中國人,只有4.3個在2024年結了婚。算算比例,每結婚1.74對,就有1對在鬧離婚。

手機震了一下。大學室友發來消息:"我離了。"

我還沒來得及回覆,表妹的語音就進來了:"第47個相親對象,張口就問我有幾套房。我直接掀桌子走人了。"

這大概就是2024年最魔幻的現實——想結婚的越來越少,想離婚的越來越多。

**一、4.3‰背後:年輕人爲什麼不想結婚了?**

過年那幾天,我媽的臉色比北京的霧霾還難看。

"隔壁王阿姨的女兒,二胎都上幼兒園了!"她恨鐵不成鋼地瞪着我。

我正啃着雞腿,差點沒噎着:"媽,她上個月剛離婚,正跟前夫打官司搶孩子呢。"

我媽愣了半天,最後憋出一句:"那也比你強,至少人家結過。"

這種對話,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數據不會撒謊——2013年,中國還有1346.9萬對新人結婚。到2024年,只剩610.6萬對。11年,少了一半還多。

更扎心的是結婚率。2013年是9.9‰,現在呢?4.3‰。這下降速度,A股看了都要自愧不如。

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小李跟我訴苦時,眼圈都紅了。他在北京某大廠寫代碼,996是常態,年薪稅前40萬。聽起來不少?但在北京,也就夠在六環外付個首付。"女朋友家要28.8萬彩禮,說是圖個'二把發'的好彩頭。我爸媽在農村,一輩子的積蓄加起來都沒這麼多。"

他算了筆賬:房子首付150萬,裝修30萬,彩禮28.8萬,婚禮20萬...還沒算車呢。"我不吃不喝攢10年,也就剛夠結個婚。結完婚呢?房貸、車貸、將來的孩子...想想都喘不過氣。"

小王的故事更現實。她在某知名媒體當編輯,月薪1.5萬。"聽起來還行吧?房租6000,吃飯交通3000,買點衣服化妝品2000,孝敬父母2000,能存下3000就謝天謝地了。"

她男朋友情況差不多。兩個人掰着指頭算:如果結婚生孩子,奶粉一個月3000,請阿姨6000,早教班一年10萬,將來還有學區房..."算到最後,我倆相視無言,默默把結婚證的事又往後推了推。"

最讓人唏噓的是小張。35歲,創業公司合夥人,年收入過百萬。按理說,這條件不愁找不到對象吧?

"我見過太多因爲錢翻臉的夫妻了。"他點了根菸,"當初海誓山盟的,最後能爲了誰多花了500塊吵一個禮拜。我一哥們兒,結婚時說好AA制,結果老婆懷孕後就變了,天天查他賬。最後呢?淨身出戶。"

但經濟賬只是表面。真正的原因,藏在時代的褶皺裡。

以前結婚是什麼?是必需品。不結婚,村裡人指指點點;不結婚,單位領導側目;不結婚,連個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

現在呢?

餓了有外賣,髒了有家政,寂寞了有貓狗,無聊了有手機。結婚能解決的問題,單身一樣能解決。結婚不能解決的問題,結了婚更解決不了。

婚姻,從必需品變成了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那就得看看錢包夠不夠厚了。

**二、351萬對離婚:圍城裡的人爲什麼要逃?**

如果說結婚率下降還能理解,那離婚率的數字就真的扎心了。

351.3萬對。每天9626對夫妻在民政局門口說再見。每小時401對。每分鐘6.7對。

那個下午,我在海淀區民政局門口站了4個小時。

2點15分,一個抱着孩子的女人衝出來,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他跟實習生搞在一起了!那女孩比我小12歲!"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

2點47分,一對中年夫妻安靜地走出來。男人點了根菸,女人看着遠方。"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過不下去了。20年了,累了。"

3點23分,一對老夫妻互相攙扶着出來。"忍了30年,孩子都成家了。我今年58,還能活幾年?該爲自己活一回了。"

最讓我意外的是4點05分那對小夫妻。

他們手牽手走出來,有說有笑。女孩還幫男孩整理了一下衣領。要不是看到他們手裡的離婚證,我真以爲他們剛領了結婚證。

"我們沒吵過架,也沒出軌。"女孩笑得很淡然,"就是不合適。他喜歡宅在家打遊戲,我喜歡到處旅行。他覺得存錢買房最重要,我覺得體驗生活更重要。誰都沒錯,就是不合適。"

男孩補充道:"與其互相改變,不如各自精彩。我們約好了,以後還是朋友。"

這大概就是新一代的離婚觀:不撕逼,不糾纏,不合適就好聚好散。

最高法的數據顯示,"感情不和"佔離婚原因的77.5%。但"感情不和"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誰洗碗?誰做飯?錢歸誰管?房產證寫誰的名字?孩子跟誰姓?過年去誰家?婆婆說話太難聽怎麼辦?老公總是加班怎麼辦?

這些破事兒,戀愛時可以裝作看不見,結了婚就躲不過去了。

更要命的是,現在的人忍耐度越來越低了。

60後吵架了,忍忍就過去了;80後吵架了,冷戰一個月;90後吵架了,直接拉黑;00後呢?"三觀不合,告辭。"

以前的人,爲了孩子湊合着過;現在的人,"正因爲愛孩子,纔不能讓他在一個充滿爭吵的家庭里長大。"

以前離婚是天塌了;現在離婚是"人生新的開始"。

**三、數據背後:一場正在發生的社會變革**

610萬對結婚,351萬對離婚。

這不僅僅是兩個數字,而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首先是女性的覺醒。

我表姐,北大本科,哥大碩士,現在在投行工作,年薪七位數。相親時,男方問:"結婚後你會迴歸家庭嗎?"

表姐反問:"你會嗎?"

男方愣了:"我是男人啊。"

表姐笑了:"巧了,我是人。"

這不是個例。2023年,中國高校女生佔比51.7%,研究生中女生更是達到53.5%。她們受過良好教育,有獨立的經濟來源,憑什麼要爲了一紙婚書放棄自己的人生?

"我一個人在上海有房有車,週末可以睡到自然醒,想去哪兒去哪兒。"表姐說,"爲什麼要找個人來告訴我幾點起牀、幾點回家、錢該怎麼花?"

其次是生育焦慮。

養個孩子要花多少錢?有人做過詳細測算:

一線城市,從出生到大學畢業,保守估計200萬。這還不包括學區房。如果要雞娃,補習班、興趣班、夏令營、遊學...再加個200萬不過分。

二線城市便宜點,但100萬打底。

這還只是錢的問題。時間呢?精力呢?事業發展呢?

一個朋友生完孩子後跟我說:"我現在理解爲什麼那麼多人不想生了。不是不愛孩子,是愛不起。"

最後是價值觀的多元化。

什麼是成功的人生?以前答案很統一:結婚生子,家庭美滿。

現在呢?

有人覺得事業有成就是成功;有人覺得周遊世界是成功;有人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成功;有人覺得能睡到自然醒就是成功。

成功的定義變了,婚姻自然就不再是標配了。

**四、他山之石:全球視野下的婚姻困境**

中國不是唯一一個面臨婚姻困境的國家。

日本,我們的鄰居,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1970年代,日本結婚率還在10‰以上。現在呢?4.0‰,比中國還低。更誇張的是,35歲以上的日本男性,28.3%沒結過婚;女性是17.8%。

在東京街頭隨便拉個30多歲的人,3個裡面就有1個是單身。

韓國更慘。2023年結婚率3.8‰,首爾只有3.0‰。韓國年輕人發明了一個詞叫"三拋世代":拋棄戀愛、拋棄結婚、拋棄生育。現在已經進化到"七拋世代"了,把人際關係、買房、夢想、希望都拋棄了。

歐美呢?

在法國,40%的孩子是非婚生的;瑞典超過50%;冰島高達70%。

但人家過得挺好。因爲社會已經接受了多元的家庭形式。結不結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過得開不開心。

這些國家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規律:

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結婚率開始下降;超過2萬美元,下降加速;超過3萬美元,基本就穩定在低位了。

中國2023年人均GDP1.27萬美元,剛好踩在這個坎上。

所以610萬對這個數字,恐怕還不是底。

**五、未來已來:我們該如何面對?**

看到這些數據,有人哀嘆"婚姻已死",有人歡呼"終於自由"。

但我覺得,這既不是死亡,也不是新生,而是一種進化。

婚姻正在從"標配"進化爲"選配",從"父母之命"進化爲"個人選擇",從"經濟聯盟"進化爲"靈魂伴侶"。

這難道不是進步嗎?

想想看,有多少父輩的婚姻是"湊合"的?有多少人是因爲"年齡到了"而結婚的?有多少家庭是"同牀異夢"的?

至少現在的年輕人,敢說"不"了。

當然,這種轉變也帶來了新問題。

人口老齡化加劇怎麼辦?社保體系壓力山大怎麼辦?傳統的家庭功能誰來承擔?單身久了的孤獨感如何化解?

這需要整個社會一起想辦法。

政府要做的,是減輕年輕人的壓力。多建公租房,讓年輕人有地方住;完善托育體系,讓職場媽媽沒有後顧之憂;改革教育制度,別讓孩子成爲碎鈔機。

社會要做的,是更加包容。結婚是一種生活方式,不結婚也是。離婚不是失敗,可能是新的開始。單身不是缺陷,可能是一種選擇。

個人要做的,是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是隨大流結婚生子,還是聽從內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六、寫在最後:愛情還在,只是形式變了**

寫了這麼多,你可能會問:你是反對婚姻嗎?

恰恰相反。我支持的是"清醒的婚姻"。

什麼是清醒的婚姻?

是兩個獨立的人,因爲相愛走到一起,不是因爲年齡到了、父母催了、或者買房需要雙方公積金。

是平等的夥伴,一起面對生活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