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美院畢業季線上展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藝術現場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本科生畢業作品展 海報

線上畢業作品展覽海報及入口二維碼

2021年6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1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開幕式暨2021屆線上畢業作品展啓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大廳隆重舉行。本屆畢業生作品展的主題是“向多樣的世界提問”,這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首次同步啓動線下、線上展覽。

展覽現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1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2層4號展廳、4層7、8、14號展廳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B區展廳聯合展出,共有284名本科畢業生參加本次展覽,展出作品1000餘件,展覽將持續至6月24日。當天同步啓動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1屆線上畢業作品展,共計11個培養單位,484名本科生和碩士生的2000餘件畢業佳作,通過2.5D雲端虛擬長卷,公開展現美院師生的創新理念與教學成果。

展覽現場

疫情之下,世界秩序正在重新被書寫。清華美院的畢業生在作品中表達了對時間與空間、自然與生命等主題的思考,既保持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也充滿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年青的他們不僅能敏銳發現問題,更具備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是秉承“藝術服務社會”崇高理想的新一代“美院人”。

展覽現場

本屆畢業展以線上、線下方式同步呈現。觀衆既可前往現場觀展,也可登入雲端瀏覽,盡情體會實體與虛擬空間中靈活多變的布展感受,對比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空間中的微妙變化,享受一場虛實結合的雙重觀感盛宴。

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

陶瓷藝術設計系

視覺傳達設計系

環境藝術設計系

工業設計系

工藝美術系

信息藝術設計系

繪畫系

雕塑系

《 結·字 》《 無題詩 》

作者 | 亢雲姝

指導老師 | 白明

草書,於動靜間遊走,以筆墨寓情。草書與陶瓷,遙遠亦可相似,纖維的介入,使泥土如筆墨般靈動鮮活。作品以瓷泥漿爲主材,藉助纖維材料,在裝飾和造型中尋找草書形式從平面到空間的轉換,表達形式背後規範與自由中體現的人文精神。

《結字》

《無題詩》

《 藥包 》

作者 | 楊英蓮

指導老師 | 白明

中草藥被人們賦予各種深層的情感,草藥包的形象成爲一種文化符號。作品將藥包形象與釉面裝飾結合,探索符號背後的積極表現和真情實感,希望展現自身對緩解健康焦慮情緒,治癒心靈的人文關懷。

《 初晴 》

作者 | 家和

指導老師 | 楊帆

作品包括一組二人食餐具和一組花器,作者運用具象和抽象兩種不同的裝飾效果詮釋主題,探索具有情感關懷的日用瓷設計。通過在生活陶瓷中引入絎縫這一民間工藝的形態特徵帶給人們放鬆、溫暖的心理感受。

《 共生·和解 Self-reconciliation 》

作者 | 趙各邦

指導老師 | 王輝

作品將鳥、魚等動物的元素進行抽象與結合,並通過造型的差異與陶土的不同顏色、質感和肌理令作品中裡外兩個形態組成部分產生對比。同時幾件作品的造型也具有漸進性,如同一個生物的不同成長階段。藉此作品來表達一種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互相交融之態。

《 盛裝 》

作者 | 賀新蘊

指導老師 | 楊帆

以香水容器、香薰蠟燭容器、花器爲主體結合陶瓷材料,設計針對女性羣體的生活陶瓷,在滿足實用需求的同時,體現出女性羣體多元化的特點。

《 阿馬蒂厄斯 》

作者 | 繆妍

指導老師 | 鄭寧

作品阿馬蒂厄斯取自莫扎特中間教名,爲拉丁文的“被神眷顧之人”,作品是以莫扎特音樂爲元素創作的陶瓷設計作品。

《 極城 》

作者 | 朱科豫

指導老師 | 王輝

作品以上重下輕的抽象建築羣爲基礎,暗示着這種城市面貌之下的不穩定與分離傾向,白色的小方塊零星點綴在大幾何體的下部,並位於其陰影之下,暗示着上面城市對下面建築羣的壓迫,與生存空間爭奪的緊張,上部的建築羣雖然宏偉,但近看,卻有裂痕與腐蝕的痕跡,表明這種建築後面代表的社會貧富差距也有崩解的一天。

《 行走於橋樑之間 》

作者 | 羅玥

指導老師 | 鄭寧

以橋樑爲主體元素,結合陶瓷材料進行的藝術創作。我的家鄉重慶被稱爲“橋都”,橋作爲創作的中心,是我自身對於家鄉的情感表達;同時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橋樑對於溝通有着特殊的意義,維繫着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富有人情味的創作意象。

(文末附線上展廳入口二維碼)

《 是誰在控制新冠疫情?》

作者 | 衛澤豐

指導老師 | 賈京生

2019年末,突如其來的疫情使世界陷入一片泥潭中,其罪魁禍首就是新冠病毒。本次設計作品以抽象化的病毒細胞形態和其獨特的生物結構方式,與編織技法相結合,希望創作一組提醒人們反思疫情問題的裝置藝術作品。

《 動物青年1721 》

作者 | 劉煜

指導老師 | 張樹新

用擬人動物來比喻當代青年,以故事性的插畫形式表達在絲巾上,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動物青年們的生活場景來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態度和一角縮影。

《 騎士之章 》

作者 | 劉淑怡

指導老師 | 張紅娟

將歐洲騎士盔甲圖案造型進行設計、排列後,以刺繡的形式呈現。以再現盔甲的裝飾圖案題材與其氣質與風貌。運用刺繡、珠繡、羊毛氈等手法、工藝實現。

《 笑笑的手帕 》

作者 | 李含嫣

指導老師 | 張紅娟

以自己創作的短篇童話爲腳本,用絲帶繡、貼布縫等手工布藝的方式呈現兒童繪本圖像,講述一個關於親情與思念的溫暖故事。

《 昆蟲記 》

作者 | 馬文遠

指導老師 | 張寶華

昆蟲是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生物之一,在人類文明演進的過程中,昆蟲對人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作品使用系列化刺繡壁飾作品的形式,採用昆蟲加環境的呈現方式,尋找昆蟲形象新的表達方式和意義,從而更好的探討生命主題對紡織品藝術主題的影響和作用。

《 絲路印象 》

作者 | 高欣

指導老師 | 楊建軍

古絲綢之路上的故事可歌可泣,能讓人感受到華夏民族的胸襟與氣節,提升國民的文化自信。蠟染工藝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很有傳承的價值。作品以絲綢之路爲背景,將絲綢之路上的五個人物故事串聯成四幅獨幅卻也關聯的敘事畫面。刻蠟和繪蠟相結合,線條貼合色彩,呈現絲路印象。

《 共生 》

作者 | 趙靜

指導老師 | 張寶華

作品基於矛盾論中對立統一的概念,純淨與嘈雜,明亮與混沌,水與火,柔軟與尖銳……兩種對立的事物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在互相轉化的過程中不斷鬥爭。纖維材料作爲藝術創作主體,將其概念具象化,展現一種糾纏、鬥爭,同時又共生、統一的形態。

《 季花 》

作者 | 朱沅泠

指導老師 | 張樹新

設計者運用寫實的手法,將不同地域、不同季節的花卉呈現在家紡作品中,意圖表達現代田園風格樣式。將自然景物融入室內生活空間中,具有含蓄靜美的氣息。

《 雉羽絢爛 》

作者 | 馬夢雨

指導老師 | 張樹新

作品靈感來源於我成長的經歷,這是我成長的詩,我想記錄下來它們,把它們一一封存,永遠留住這些回憶,稚嫩而又絢麗、甜蜜的回憶。

《 自動繪畫項目 》

作者 | 文盛凱

指導老師 | 楊建軍

作品的靈感源於一個突然的想法“當我完全放棄繪製圖案的過程中對於畫筆的掌控,那我還能控制什麼?”迴歸到我一直喜歡的藝術流派當中—抽象表現主義的行動繪畫,傑克遜波洛克認爲繪畫可以看做是人體與畫布的相互運動這一觀點啓發了我。由此,基於鐘擺運動和混沌運動等原理,我製作了最大程度上無法控制畫筆軌跡的齒輪形狀噴色裝置,並通過物理遮罩防染的方法對噴色的顏色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並以整個裝置的繪畫步驟爲視覺元素靈感,延展出整個系列的服裝設計。

《 少女龍王 》

作者 | 吳簡

指導老師 | 賈璽增

龍作爲神話中的瑞獸擁有變化莫測的形態和呼風喚雨的能力,對應了我認爲的當代女性最好的狀態——美麗且強大。傳說中龍紋圖騰中伴龍而生的火焰與流雲是龍的翅膀,將其幾何化拆分得到的線條成爲本次設計大廓形。金屬鉚釘代表按照秩序排列的龍鱗,是提取傳統紋樣的加工後表達;皮帶元素象徵束縛,但規律分佈的皮帶更像裝飾。我想描摹的少女冷傲凌駕於甜美感之上,鐐銬也只會成爲裝飾,少女龍王終會飛躍枷鎖。

《 工業輪廓以外 》

作者 | 蘇海然

指導老師 | 李迎軍

設計靈感源於作者日常拍攝的一些城市的工業細節以及痕跡,保留靈感照片中的工業金屬質感,運用噴漆圖案、手繪、縫線的方式在面料上表達地圖的質感。

《 積極“廢人” 》

作者 | 曾馨

指導老師 | 賈璽增

積極代表生而爲人的進取心,“廢人”體現失敗多於成功的常態,我們只是有着進取心卻達不到目標的普通人。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低估自我改變的難度,提出不合理的目標和期待,我們所擔心的失敗幾乎是註定要發生的。這並不是因爲採取的行動錯誤,而是因爲沒有行動或是難以行動。

《 橋洞夜宿客 》

作者 | 李玥瑢

指導老師 | 肖文陵

捨去必須捨去的,剩下的就是自由。系列以舊衣改造爲切入點,以季節、結構、性別的矛盾感、模糊感爲主要設計特徵,在實踐中不斷對舊衣解構重組,並在此基礎上加入新的元素,以此傳達精神世界的自由、浪漫與反叛。

《 泥生 》

作者 | 繆禹彤

指導老師 | 吳波

在行走中習慣於凝視地面,似乎可以窺見他人生活的痕跡和城市擴張的記憶,想象素昧平生的人們走過同樣的路。作品採用木版印花工藝進行面料設計表達個人對城市路面的感受。

《 活在當下 》

作者 | 楊晶

指導老師 | 臧迎春

以現實生活中產生的焦慮爲靈感,將迷幻藝術作爲載體抒發自身的情緒。整體設計是用包裹而又糾纏的形態去表現“活在當下”的狀態。包裹堆積的語言代表着“包容不完美的自己”,糾纏的形態則是代表“焦慮的情緒”。而圖案印花中扭曲的五官以及手指則代表着他人的存在以及暗示了內心的焦慮。

《 妄想抑制劑 》

作者 | 李莞

指導老師 | 李迎軍

通過服裝表達妄想症患者以及更多普通人獨特又脆弱的內心世界,壓抑之下私密但豐富的情緒,這種被認定、被壓制的“錯誤”思維,讓我聯想到回收站裡被壓縮成乾癟方塊的垃圾。我以“拼湊”和“壓縮”爲關鍵詞,從面料再造入手進行設計,整體形象呈現一種怪誕壓抑但溫和的風格。

《 侵蝕 》

作者 | 譚韻佳

指導老師 | 李莉婷

此次創作的靈感來源是雙向情感障礙患者的極端情緒,與當代社會常見的抑鬱患者不同,雙向情感障礙患者不僅僅在抑鬱發作的時候會感覺到和普通抑鬱症患者一樣的抑鬱情緒,還會在躁期來臨時同樣感受到近乎癲狂的興奮,而這樣水深火熱的情緒是我這次設計想要表達的重點。在當下的社會因爲各種壓力患上心理疾病的人不在少數,而裝作合羣是這類人羣無可奈何的僞裝,看似雲淡風輕的表面實則暗濤洶涌,就像服裝也是一個人的外殼一樣,沒有人知道衣着乖巧的人有沒有一顆狂野的內心,也沒有人知道着裝張揚獨特的人會不會只是在隱藏自己的扭捏怯懦。我希望通過此次設計傳達每個人內心都曾經出現過的糾結、矛盾、痛苦等濃烈又不得不隱忍的情緒。

《 裝一袋煙火氣 》

作者 | 趙天愛

指導老師 | 魯閩

電商、疫情的衝擊 使曾經車水馬龍的市井生活被屏幕裡冰冷的按鍵所取代。系列設計旨在挽留“早市”這種慢節奏、按需消費的生活場景,在“慢食”中體會消費過程中流淌的情感。

《 數據危機·\u9690\u79c1 》

作者 | 朱青青

指導老師 | 吳波

\u9690\u79c1”是“隱私”一詞通過ascii轉化的編碼語言。大數據時代下,我們的年齡、性別、性取向、喜好、出行軌跡、消費記錄等私人信息無時無刻不被跟蹤、記錄、採集和分析,並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在無形的互聯網空間中,我們的隱私在數據的洪流中無所遁形。本系列通過透明材料模仿X光線下的透視效果,以“內衣外化”的形式表現大數據時代下隱私泄露的現狀:“赤裸裸地站在數字聚光燈下接受審查不是人們應該得到的待遇”,而頻繁發生的數據泄露事件表明這場危機不可逆轉,我們所有不願被外人道的隱秘信息已被一覽無餘。

《 共存於還原 》

作者 | 金奎利

指導老師 | 魯閩

表示着嚴肅、生態、哲學性信息的同時,也是環境收到破壞的恐怖、污染、冷漠的象徵。發生疫情之後的世界,彷彿讓人類屏住了呼吸,而大自然贏得了一次等待許久的深呼吸。我的作品可以壓縮爲一句話“身披人類的地球”。

《 演員的一生 》

作者 | 蔡昊諾

指導老師 | 李莉婷

整個系列表達了當代人在社會的壓力下,習慣將自己扮演爲“演員”的角色。人們把自己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從而讓別人難以察覺,就如同變色龍隨環境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顏色, 環境就是他們的保護色。爲了自我保護將自己隱藏在“顏色”之下,這何嘗不是與生活中的“演員”一樣?所以本人將“變色”這一概念融入到本次設計作品中,尋求一種新的表達形式,以展示人性情感的多樣化。

《 浮華 》

作者 | 黎芸暢

指導老師 | 楊靜

本次畢業設計以民國時期“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爲靈感,意在展現該時期女性精緻,自信,鮮活的姿態。本次設計參考了民國“月份牌”中的時裝款式,使用民國經典造型元素進行設計,並在復古的基礎上加上比較現代化的誇張處理,以達成經典與潮流融合的效果。色彩搭配上趨向於復古色系,黑色基底加上亮眼的彩色絲綢,紗質面料,對比強烈。

(文末附線上展廳入口二維碼)

《 棄土遍路 》

作者 | 陳金昆

指導老師 | 向帆 李德庚

“棄土遍路”是一款作者自主開放的(mobieus)插圖風格的獨立遊戲。通過非真實渲染技術描繪了一個科技高度進步後崩潰的廢土世界,以第三人稱解謎爲主要玩法,從情節、建模、動態、渲染到聲音生成等方面探索了遊戲設計的方法。

《 舊事點憶 》

作者 | 崔佳露

指導老師 | 向帆 李德庚

本作品搭建虛構的“舊聞檔案”,用書籍的方式,將曾經發生過的高熱度輿論事件重現在人們的視角中,以此引發人們對互聯網背景下記憶與大量信息之間關係的思考。

《 “Tasty娘惹糕” 品牌視覺系統設計 》

作者 | 鄧世劼

指導老師 | 華健心 陳楠

“Tasty娘惹糕”品牌視覺形象設計着重於娘惹圖案再創作及應用。設計基於圖案原型和色彩搭配風格,用扁平化的表現風格對娘惹圖案進行重新創作,並在其中加入了有代表性的馬來西亞動植物元素。嘗試通過新娘惹圖案的設計應用呈現具有東南亞特色的娘惹糕點品牌視覺形象。內容主要包括品牌形象、包裝設計、海報設計及其他應用設計。

《 鏽土 》

作者 | 鄧雨晴

指導老師 | 馬泉 陳磊

隨着資源的枯竭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傳統工業開始走向衰落,作品基於工業遺蹟空間“巨大、粗糙、晦暗、危險、力量”的審美特性進行遊戲視覺設計的探索,並將承載了一代人光榮和記憶的生活元素融入其中。

《 嘿,我在 》

作者 | 刁雪

指導老師 | 何潔 祖乃甡 徐小鼎

覺知是一種身與心的同頻共振,如果我們習慣了身心分離的生活狀態,身體就可能成爲工具,我們的生命就也會被自己活成工具。作品讓身體動作在繪畫與錄像的互文中自相隱喻,嘗試着觸發人對身體當下經歷的覺知,祝福人們去擁抱更完整的生命狀態。

《 巴哈撒羅惹——語言馬賽克 》

作者 | 馮筱然

指導老師 | 祖乃甡 何潔 徐小鼎

馬來西亞華人間有一種獨特的語碼轉換現象,又稱“語言馬賽克現象”,指主體語言的詞彙或詞組夾雜着少許客體語言的詞彙或者詞組,進而形成一種多語並用、混成一體的特殊口語,其中包括英語、馬來語、華語、客家話以及福建話等。作品通過設置腳本實現一個半開放式情景劇的演繹。

《 color lab 色彩實驗室 》

作者 | 付若琳

指導老師 | 徐小鼎 何潔 祖乃甡

古希臘著名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分析了人類的體液成分,總結出了四種不同的體液類型: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並提出了 “體液學說”,即不同體液所佔的比重不同,會導致人們有着不同的氣質類型。《色彩實驗室》即是通過分析每個人的體液成分來進行顏色的調配,從而生成個體顏色及相關視覺的綜合設計。

《 疊夢製造 》

作者 | 高馨檬

指導老師 | 何潔 祖乃甡 徐小鼎

針對消費社會符號經濟所帶來的心靈缺失等問題,《疊夢製造》品牌概念設計,通過對空氣進行包裝,賦予其新的符號意義,向消費者傳遞治癒感。目標是喚起現代年輕人對逐漸消逝的生活訴求的關注,重新審視消費行爲,倡導理性消費。

《 莉莉和她的朋友 》

作者 | 顧家娃

指導老師 | 陳楠 華健心

作品“莉莉和她的朋友”以一個抑鬱的小女孩“莉莉”和他身邊的“朋友”爲主題,通過莉莉這個IP形象的設計展現了抑鬱症患者獨特的內心世界,旨在讓更多的人瞭解抑鬱症患者的種種糾結和自我救贖的心路歷程,增進對這類人羣的理解。

《 城鄉路2號 》

作者 | 韓嶽楠

指導老師 | 徐小鼎 何潔 祖乃甡

本次畢設以東北工業現狀爲背景,從多年來和工廠、工人的接觸中尋找其特質,將歷時一年收集到的採訪、影像資料作爲素材,進行書籍設計的嘗試,意在展現對工廠環境的消極、悲壯、承受時代之痛等刻板印象的反思。

《 清華園記 》

作者 | 何禮行

指導老師 | 張歌明 王紅衛

繪製和科普清華風物背後三百年間的重要歷史及人物,整合文本、圖像、聲音、影像、動效等元素形成多元化視聽形態,發展出更有深度的清華園體驗,並對交互沉浸式閱讀方式進行探索。

《 打工!打工!》

作者 | 黃乙傑

指導老師 | 趙健 顧欣

作品運用書籍設計語言,圍繞勞資話題,探索網絡“娛樂文本”與馬克思“經典文本”之間不同的視覺樣態。在二者關聯中反思當下信息視覺傳達呈現的碎片化、娛樂化現象;在對比中批評、啓迪,呼籲公共理性的迴歸!

《 圭蟲觀察室 》

作者 | 黃韻棠

指導老師 | 馬泉 陳磊

本交互視頻包含攝像頭採集現場事實影像與預設的動畫視頻,兩部分內容嵌合,意在模擬人處於監控攝像頭下被觀察的情景,爲觀者帶來參與感,同時敘述當前人們的行爲被作爲數據收集,且行爲和視野被“監測技術”驅使、限制的現狀。

(文末附線上展廳入口二維碼)

《 快點長大 》

作者 | 張靖婉

指導老師 | 王軼男

作者從回憶中選取了個人成長階段的典型性物品,通過對搪瓷材料的敲打、破壞及連接處理,改變了現成品的語境,從而使日常用品的價值超越時間,轉化爲作者獻給家庭與回憶的“紀念碑”。

《 器非器 》

作者 | 郭思妍

指導老師 | 董書兵

將呼吸這一行爲模式嫁接於不同的“器”形之中,以一種看似矛盾的方式將不可見的行爲顯化,以此討論生命與非生命、物質與非物質的關係。

《 靜 》

作者 | 蘇昭其

指導老師 | 陳輝

安靜的狀態是多種的,作品運用木頭雕琢而成,追求木雕肖像下的靜態美。通過手和工具的結合,一刀一刀的雕琢和一點一點的打磨,這個過程既是安靜的更是享受的。

《 巡遊 》

作者 | 陳俞含

指導老師 | 馮崇利

自然中,魚生存於水,水被魚影響。生物與環境之間、生存與生態之間一直以來相互影響相互牽制,維持着平衡。工業的介入使這樣的平衡有所改變。這是否意味着在人類的干預下,出現了新的平衡?

《 地圖 》

作者 | 董春會

指導老師 | 董書兵

黑白鍵帽組成的世界地圖,從中心向四周波動。鍵帽由拉丁字母與五筆字根組成。在多元化的世界進程中,中國正在以獨特的文化力量影響全世界。

《隙》、《霾·一》、《霾·二》

作者 | 吳昊

指導老師 | 馮崇利

病毒肆虐改變了世界的運轉狀態,人與人之間被迫疏離、隔閡。作品用鋼筋與軟質纖維材料表現介入與隔離的渾沌意象,旨在思考介入與隔離兩種狀態之間的關係。

《 炑 》

作者 | 張嘉偉

指導老師 | 王軼男

選取木材料和鋼鐵材料進行創作,木材料在火焰下逐漸燃燒殆盡,與此同時鋼鐵熔融再生,不斷重複的動作會同時改變兩種材料。通過此過程使鐵材料和木材料完成交融和對話,消失和再造。

《 舞者 》

作者 | 付天豪

指導老師 | 胥建國

選取高原藏民騰飛的形象映照生活的姿態。厚重的肩膀承載藍天,夯實的步伐衝向目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 樓梯 》

作者 | 宋雨萌

指導老師 | 陳輝

以樓梯爲單元元素進行重新創作,尋求空間中物體的分割、拼湊,以達到合理、舒適的空間分佈。將觀者帶到房屋建築中去,喚醒記憶中房間的空間結構。

《 動物系列 》

作者 | 劉志飛

指導老師 | 馮崇利

原本野性自由的動物被禁錮在牢籠之中,被物化爲人類的商品所使用。是否人類也無法逃脫出牢籠如同”獸“一般,也終究爲被支配禁錮的對象。

《 模樣——駐足 聽海 秘密 》

作者 | 王路欣

指導老師 | 董書兵

作品是對於過去自己的回憶和思考,用海螺、小熊、斑馬等物像代表各個年齡段的內心狀態。每個階段搭配不同的物像,象徵不同的心境。三組作品採用不同的肌理,不同但又相通,三組形成一個系列。通過不同階段不同形象觸動觀衆對於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的回顧與思考。

《 自述 》

作者 | 於海悅

指導老師 | 陳輝

皮囊之上,“光”與“色”在交相輝映,斑駁的光倒映出我自己。層層疊疊、變化莫測是世人看待我的顏色,我擁有着的軀殼究竟是什麼顏色,人們懷着審視的眼光穿透我的身體,我就是他們所看到的樣子嗎?我需要活成他們眼中的樣子嗎?

《 20191216 》

作者 | 周家政

指導老師 | 胥建國

新冠疫情爆發之際,少年毅然穿上防護服,守衛全人類的生命安全。謹以此作品獻給疫情肆虐下頑強向上的每一個人!

《 白色野獸 》

作者 | 李天皓

指導老師 | 董書兵

由半睡半醒之間腦內破碎而難以解釋的形象雜糅而成。

《 擱淺 》

作者 | 楊可欣

指導老師 | 王軼男

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我對個人經歷的部分悲觀思考。鯨魚這一巨大而自由的海洋生物以無助的姿態擱淺於地面,通過這種意象上的對立來傳達自身對事物的迷茫和擔憂,看似穩固的龍骨結構與廉價脆弱的紙材料也加劇了這二者的對比。人總是無可避免的在生活中經歷悲哀和迷茫,我試圖通過創作給予觀者在這份感情上的共鳴。

《 貝爾的世界 》

作者 | 候驍航

指導老師 | 馮崇利

9歲時他抱着一隻小熊,環繞其者木訥,愚蠢,惡毒,他高喊要正義,要世界和平,要每個人都快樂。

20歲時小熊被扔在污濘的雨水中,幸福的笑臉上滿是泥印。他不見蹤影。

今天在人羣中再見到他。

又好像已見過他很多,很多次了。

《 父親的飛船 》

作者 | 沈添洋

指導老師 | 陳輝

童年一些記憶總是無比深刻,放學路上,我伏在父親背上被厚厚的雨衣包裹着。父親帶我雨中疾馳,任憑外界風吹雨打,我依然無比安心。雨衣的味道,雨和車子劃過水的聲音,自下而來的光,父親後背的溫度;都縈繞着我。

我產生無限聯想,我身在內部幻想此時就在飛船之中。飛船保護我,在我弱小的時候替我面對困難,迎着風雨載我前行。

《 遊目 》

作者 | 張文靖

指導老師 | 胥建國

本作品嚐試採用綜合材料營造一種獨特的縱深感和視錯覺空間,利用水泥管的遮擋,引發觀者做出探頭、彎腰的動作,在打破雕塑常規觀看視角的同時,也讓觀者成爲作品的一部分,將身體元素與外界物象融合,藉此探索和構建人與自然的關係。

(文末附線上展廳入口二維碼)

《 瑣事 》

作者 | 劉千芊

指導老師 | 石衝

空間、形狀、記憶均可以被想象。當我離它遠去,這些微小的情感:怯懦、從容、憂傷、快樂,都被小心翼翼地摺疊在76平方米里。痕跡充斥着這個角落,我和他們在真實之中,如此鮮活。如果抹除掉人的痕跡,不斷重建、重建,讓樓宇到達最高處,這裡便會顯得偉大了。

《 陸雨 》《18762177140》

作者 | 陸雨

指導老師 | 崔彥偉

充斥大數據分析的21世紀消費時代,我在無數個APP裡複製出了無數個“我”。大數據用物品爲我畫像,我借小票抹掉我的容貌,我成爲了大數據中的一個數據,而這些物品代替我成爲了消費時代中的“我”。

《 片狀睡眠 》

作者 | 陳曦

指導老師 | 韓敬偉

簡單的睡眠,承載我的生命,複雜的睡眠,承載我的形狀。現實的禁止與想象的跳動、個體的沉默與客觀世界的喧囂,於睡眠者而言,閉上雙眼,就是個“靜”的世界,而對世界,“動”從未停息。

《 井然有序 》

作者 | 張子若

指導老師 | 封帆

伊利格瑞認爲,女性是男權話語的一個虛構,因此是不在場的,是不可言說的。在影視作品中,人們往往也會忽視女性角色的勞動。

我選取了中外電影中女性勞動的片段,用手繪的方式將1000多幀手部的動作進行再刻畫。

《 畫境赤壁賦The First Ode for the Red Cliff 》

作者 | 方敬儒

指導老師 | 王巍

在表現人不經意間的動作的繪畫中,嵌入與此動作運動方式相似、但更偏重於身體感受的動作的錄像,讓身體動作在靜態與動態圖像的互文中產生隱喻,觸發人們對自己身體當下經歷的覺知。

《 時間地圖:725,328,000 》

作者 | 金昭希

指導老師 | 石衝

這次作品系列通過重疊畫線的行爲來形成時間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只單純地按照我劃線的動作來完成在時間積累過程中的不同固有形態。 有 “重疊時間”的含義, 我在主動完成畫面的過程中尋找自己,跟作品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