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至今買股績效:臺股18%、複委託102%!他不滿稱「賺太少」
近年來臺股震盪劇烈。(中央社)
臺股11日在臺積電(2330)、鴻海(2317)、光寶科(2301)、臺光電(2383)、奇𬭎(3017)、華碩(2357)與智邦(2345)等權值與高價股的輪番點火下,盤中一度衝上25,541.44點,再度刷新歷史新高,不過尾盤空頭髮動突襲,指數一度翻黑跌至25,174.13點,震盪幅度明顯。終場倚靠臺積電甩尾拉擡、小漲23.12點,收在25,215.71點,連續四個交易日寫下盤中與收盤新高。
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他用下單軟體回溯自2019年疫情前至今的整體投資報酬率,臺股帳面僅約18%,反而海外復委託達102%,直呼「覺得好少」,並徵詢板友同期績效,引發熱烈迴應。討論主軸迅速從單一數字,延伸到「怎麼算才公平」「金額與風險權重」與「資產配置」等方法論之爭。
原PO說明自己將所有個股交易彙總後得出18%的總報酬,對照復委託翻倍以上,感嘆臺股績效不如預期,想了解大家疫情以來的報酬區間與計算口徑。多數回覆先分享區間績效,有人宣稱「美股六倍」、「IB資金加權十倍、TWR五倍多」、「臺股個股翻倍以上」,也有保守派僅「4%」、「5%」,甚至有人自嘲「-10%買債」、「不是正的嗚嗚」。少數則放大值:「2000倍」、「3000%以上」被視爲玩笑或極端樣本。
不少人提醒投報率比較要先統一母數與算法,強調「1億的1%和10萬的100%不同量級」,認爲應區分「資金加權回報」與「時間加權回報(TWR)」,並納入波動風險與夏普值;也有人指出單押飆股或只買1股的百分比易失真,金額貢獻才更具解釋力。有網友以案例對照:「20萬賺200%變40萬,不如2000萬賺50%直接多1000萬」,凸顯絕對收益的重要。
留言也延伸到資產配置現實面,有人坦言中途「買房拖累績效」但屬必要支出;亦有人貼出臺積電五年前持有的對帳圖佐證長期持股效應;另有存股族表示2020年以來不含股息約+37%,顯示不同策略、進出時點與風險承受度,導致同區間差距懸殊。也有版友提醒「多數人輸大盤」的長期定律,呼籲與其追逐漂亮報酬率,不如先確立指標、定期檢視並避免只看勝率不看回撤。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