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億元商業航天“元老”衝刺科創板,爲什麼是現在?
每經記者:楊煜 每經編輯:張海妮
時隔多年,在衝刺IPO(首次公開募股)的賽道上,再次出現了民營運載火箭企業的身影。
近日,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啓動科創板上市輔導,成爲競逐“科創板商業航天第一股”的種子選手。
在“造火箭”這條賽道上,藍箭航天可能是國內最接近SpaceX的民營企業。SpaceX在火箭回收技術的研發與實踐上一馬當先,而在國內民商火箭企業中,藍箭航天已完成兩次垂直起降回收試驗,並在全球首次實現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軌。
胡潤研究院6月發佈的《2025全球獨角獸榜》顯示,藍箭航天以200億元的估值位列榜單第418位。然而,商業航天廣泛存在的虧損難題仍然無解。碧桂園公告顯示,2023年及2024年,藍箭航天淨虧損額分別達到11.77億元和10.15億元。
“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已成爲資本市場對商業航天賽道特徵形成的共識。與此同時,商業化緩慢也拉長了行業的發展週期,加大了企業對資本投入的需求。近年來,政策層對商業航天寄予“新增長引擎”的厚望,但獲取更多耐心資本支持仍是業內的期盼。
上市,顯然是商業航天企業“解渴”的重要手段。今年6月,中國證監會重啓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提出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領域的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爲商業航天企業衝刺IPO打開突破口。
另一方面,政策層加大商業航天支持力度,恰逢行業商業化節奏提速之際。根據備案報告,藍箭航天成立於2015年6月,彼時正值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熱潮的起點。十年過去了,行業已基本走過了“從0到1”的產品階段,市場需求加速浮現。
目前,藍箭航天旗下有“朱雀二號”與“朱雀三號”兩款運載火箭:“朱雀二號”爲國內首款具備商業化運營能力的民商液體火箭,已進行5次飛行;“朱雀三號”則是公司下一代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運載火箭,預計將於2025年具備首飛能力。
與多數國內民營火箭企業“先固後液”的產品研發路線不同,藍箭航天從一開始便瞄準液體甲烷火箭的研製目標,公司創始人兼CEO張昌武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其秉持的理念爲“慢就是快”,沿着一條線走下去的技術脈絡非常重要。
“這個產業需要耐心和堅韌,很多事情不能‘拍腦袋’隨意改變作出決策。”張昌武曾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張昌武本人並非航天院所出身,其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進入商業航天行業前,曾就職於匯豐銀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主要從事汽車金融等領域的工作。
目前,藍箭航天的控股股東爲張昌武及其控制的淮安天繪科技信息諮詢中心(有限合夥),佔公司14.68%的股份。在此前的多輪融資中,藍箭航天的投資方還包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經緯中國、基石資本、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等多家明星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