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臺灣 不景氣就連臺積電、聯電也放無薪假

抗議無薪假 爲抗議企業僱用外勞卻讓本勞無薪休假,團結工聯昨天上午串聯千位勞工包圍勞委會,抗議勞委會放任企業「無薪休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8/12/24 鄭超文攝影)

對於有一點年紀的臺灣人來說, 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絕對是印象深刻,最初是在2007年雷曼兄弟於9月宣告破產,引發全球經濟大衰退,臺灣半導體產業首當其衝,連被視爲「護國神山」的臺積電與聯電等龍頭企業,也被迫採取無薪假、減薪甚至裁員等緊急措施。

【推薦閱讀】 金融海嘯下的希望之光 臺灣「這年」首次發放消費券 索羅斯引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臺灣央行擋下挺過危機

臺積電作爲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在2008年12月率先宣佈實施無薪假政策,規定生產單位每月實施4天無薪假,其中一天可用其他假別抵扣,其他單位則自隔年元旦起實施每週一天行政假,等同集體減薪15%。除了無薪假外,臺積電還取消交通津貼、降低加班費,全方位壓縮人事成本。

然而,臺積電的無薪假政策並非所有員工都能接受。在超過2萬名員工中,雖然僅有個位數員工拒絕簽署同意書,但公司仍以「勞動條件變動」爲由,透過資遣方式中止這些員工的勞僱關係。儘管臺積電堅稱這並非裁員,但實質上已開始淘汰不配合政策的員工。

聯電的情況更爲嚴峻。2008年12月16日,聯電首度公開承認確實進行裁員,規模達500餘人,同時副總經理級以上主管減薪15%。聯電從7月高層改組後就展開體質改革,透過人事凍結、鼓勵優退、外聘人員不續約等方式精簡人力,但最終仍難以避免正式裁員,也是聯電首次大規模裁員。

無薪假制度在臺灣科技業迅速蔓延,短短一個月內就有超過20家科技公司實施類似措施。許多員工被迫接受「待命」狀態,什麼時候上班全憑主管一通電話決定。一家以中國大陸爲主要生產基地的科技業老闆回憶,景氣急凍的程度前所未見。10月初工廠還在拚命加班,員工一週工作60小時,但從11月開始訂單急速減少,反而變成周休二日、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