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兆度電量!陸7月用電破紀錄 多種能源發力!等同東盟全年用電量
▲三峽大壩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大陸國家能源局近日發佈全社會用電量等數據。7月份,全社會用電量102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突破1兆千瓦時大關,這在全球也屬首次!當月全社會用電量比十年前翻了一番,相當於東盟國家全年的用電量。其中,河南、陝西等地增幅超過30%。空調普及、電動汽車增長、智慧家居擴散大量用電,面對7月份高溫天氣帶來的超高用電負荷,多種能源形式協同發力保持電力供應穩定。
每個國家地區用電量通常被視爲經濟活動的「晴雨表」。回顧大陸2024年總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穩突破9兆千瓦時大關,並持續增長,是驅動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運轉的關鍵。
相較去年,大陸國家能源局近日公佈一項數據,2025年7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突破1兆千瓦時大關,達到102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這是全球「首次」有國家單月用電規模超過1兆千瓦時,這一數據不僅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更爲世界低碳發展提供了範例與啓示。
《環球時報》社評也指出,面對7月份高溫天氣帶來的超高用電負荷,多種能源形式協同發力保持電力供應穩定。風電、光伏、水電、煤電等多種能源協同發力,保證了全大陸電力供應的安全穩定。
與用電量創紀錄同步的是,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持續升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0.8個百分點,滬指創下近十年新高,外資信心持續升溫,均與這1兆度用電量背後的經濟活力相呼應。
從產業角度觀察,數據折射出中國經濟的深刻轉型。第一產業用電增幅高達20.2%,智慧灌溉等電氣化技術正加快傳統農業現代化。第二產業中,高技術與裝備製造業用電增速明顯,而高耗能行業則保持低增長,顯示工業正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第三產業方面,互聯網服務、充換電等新興領域用電激增,體現出數位經濟與綠色交通的蓬勃發展。
7月新能源發電佔比接近四分之一,風電、太陽能、生物質發電快速增長。中電聯數據顯示,高載能行業用電僅微增0.5%,碳排放趨於穩定。一位美國氣候專家指出,中國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穩定並行,「具有全球意義」,爲世界能源轉型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大陸風力發電。(圖/翻攝 百度)
2015年,大陸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十年後,單月用電量首次突破1兆千瓦時,規模已相當於東盟國家全年用電總量。有機構預測,2025年大陸全社會用電量將增長5%到6%,至2030年或突破13兆千瓦時。「高速電氣化」的進程,不僅改變產業格局,也深刻塑造社會生活方式。
數據也顯示,7月大陸居民生活用電同比增長18%,河南、陝西等地增幅超過30%。空調普及、電動汽車增長、智慧家居擴散,共同推動生活方式轉型。深圳率先實現超充站數量超越加油站,杭州「雲智造」產業園由電爐鍊鋼廠成功轉型,標誌綠色與智能發展在產業鏈各環節深度融合。
實際上,大陸新能源快速發展的同時,能源供應仍以火力發電和水力發電爲「雙支柱」。即使大陸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高速成長,但火力發電依舊佔據全大陸電力結構的「半壁江山」,比重約在60%至70%之間。火電的穩定性與可調度性,使其成爲維持能源安全的基石。特別是在極端高溫、用電高峰時段,火電仍是確保全大陸電網穩定運行的「壓艙石」。
大陸力拚在「雙碳目標」下,火電清潔化、降低碳排放,依舊是未來能源轉型超硬任務。與此同時,水力發電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目前水電佔全大陸總髮電量的約15%至17%,是僅次於火電的第二大電源,也是最穩定能源。
截至2024年底,大陸水電總裝機容量已突破4.2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以三峽、白鶴灘等大型水電工程爲代表,大陸水電在削峰填谷、調節電網負荷、促進新能源消納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大陸計劃在雅魯藏布江下游建立水電站,預計每年發電3000億度,相當於3個長江三峽。(圖/翻攝 百度)
大陸日前也宣佈建造史詩級工程,地點就在世界屋脊之上,號稱「基建狂魔」的大陸將在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站,投資1.2兆,預計每年發電3000億度,相當於3個長江三峽。
號稱「亞洲水塔」的西藏,水資源總量高達4483億立方米,佔全大陸16.5%,人均水資源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80倍。西藏獨佔22%可開發水資源潛力,約6663萬千瓦,位居全大陸之首。最重要的關鍵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的雅魯藏布江,在大陸境內奔流2000多公里,光是每個大拐彎處,500公里河段落差有2200米。適度開發利用,這裡蘊藏的水能可達近1億千瓦。
大陸專家指出,火電與水電的協同發展,爲新能源大規模併網與消納提供了條件,也爲大陸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奠定基礎。未來,隨着綠色低碳轉型進一步推進,火電必須「加快」清潔化改造,水電持續強化調節能力,共同構建安全、穩定、清潔的現代能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