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起M1啓用新統計口徑 業內專家:修訂後將緩解春節擾動

啓用新修訂的統計口徑後,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2月14日發佈的1月末狹義貨幣供應量(M1)實現同比增長0.4%。業內專家表示,修訂後的M1增速可減弱春節因素影響。

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是金融統計和分析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貨幣分爲流通中貨幣(M0)、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三個層次。新修訂後的M1正式納入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統計口徑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央行有關負責人此前指出,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金融工具的流動性發生了重大變化,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範疇發生了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

市場一般認爲M1是當期經濟活動的反映。業內專家表示,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一併納入M1後,能夠有效緩解春節前集中發放工資等導致的企業與居民活期存款“蹺蹺板”效應。據市場機構普遍分析,修訂後的M1增速與經濟增長指標的相關性將增強。

例如,單位向個人發放工資時,貨幣從單位活期存款賬戶轉入個人活期存款賬戶,按修訂前口徑,M1減少;按修訂後口徑,M1不變。消費時,個人通過銀行卡(個人活期存款)或微信錢包、支付寶(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轉賬,貨幣轉入商戶的單位活期存款賬戶,按修訂前口徑,M1增加;按修訂後口徑,M1不變。

值得注意是,按可比口徑回溯後,2024年10月起M1增速降幅逐漸收窄,去年12月M1增速已實現由負轉正,同比增長1.2%。